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该研究以69名5岁幼儿为被试,通过创设猜测物体的问题情境,以考察幼儿提问对其解决猜测物体的问题的影响.结果表明:(1)面对问题情境,幼儿运用提问解决问题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不提问直接猜测的正确率.(2)幼儿运用两阶段整体策略和逐一排除策略提问来帮助其问题解决的效果好于直接猜测的效果.(3)幼儿提出混合类问题和外在感知类问题来帮助其解决猜测物体问题的效果好于提出内在属性类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机抽取360名3~11岁儿童,采用几何图形、关系图形、词语、数字、故事五种材料,考察提示对儿童类比推理的影响。结果发现:(1)提示对3~4岁和8~9岁儿童几何图形类比推理成绩有影响;提示对3~4岁和9~11岁儿童词语类比推理成绩有影响;提示对3~11岁儿童数字类比推理成绩均有影响;提示对3岁和8~11岁儿童关系图形类比推理成绩有影响;提示对3~4岁和8~11岁儿童故事类比推理成绩有影响;(2)提示使原本不会类比推理的3岁儿童能够初步进行类比推理。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随机抽取180名3~11岁儿童,采用几何图形、关系图形、词语、数字、故事五种材料,考察儿童类比推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和规律。结果发现:(1)4~5岁儿童开始能够进行类比推理,类比推理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呈上升趋势;(2)儿童类比推理的发展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3)儿童类比推理的发展不受材料影响,具有一定稳定性;(4)小学高年级儿童类比推理发展水平较高,学前儿童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4.
元记忆监测对记忆策略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广文  王淑娟  牛盾 《心理科学》2002,25(2):247-248
90年代初关于记忆策略的研究基本上肯定了知识.尤其是特定领域的知识对某些记忆策略的使用有效性产生影响。但对于元认知知识究竟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记忆策略使用的有效性.则没有一致意见。有实验研究表明,元认知知识多有利于提高策略使用的有效性。但有的研究者认为.在不区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测的条件下,这样的结果可能影响实验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的写作元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然后利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根据心理测量学的原理自行编制了一套小学生写作元认知问卷。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小学生写作元认知包括三个大的因素:写作元认知监控和体验、写作元认知知识和策略以及写作元认知评估。  相似文献   
6.
国家问题是把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成史的基本视域之一。马克思承继18世纪后期德国思想界对近代启蒙运动自由主义国家理想的反思,从法哲学批判转向经济学批判,到《穆勒评注》提出"交往异化"这一核心概念,揭示出货币支配国家是交往异化的完成,私人所有是造成交往异化、人的多重分裂和自由丧失的根源。只有消灭私人所有,实现真正的属于人的生产和交往,才能在更高层次上重建人的自由的共同体,从而彻底消解了自由主义和黑格尔对国家正当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处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的印度给予了特别关注,写下了大量关于印度历史命运的时评。英国殖民印度的历史命运,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中具有特别意义的一个典型个案。关于西方现代大工业破坏和重建东方传统社会结构,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所发生的历史与伦理之内在冲突的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关于英国之于印度的双重使命的考察中得到了深刻体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解放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也深刻地体现在关于印度问题的研究和阐述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