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诗》主要是周人的文本,汉赋是汉人的文本,汉人立《诗》为经,推衍政教,而赋作又依经立义,援以为据。汉赋用《诗》,赋文本中体现出鲜明的"大汉继周"意识,而这恰恰又与汉人的五行相生说相对应。汉赋中的"大汉继周"意识书写形态多重:一是汉代赋家对《诗》文本存在拟效行为,彰显周朝圣主德行以供当代君王仿行;二是在拟效与运用成句的过程中,推尊文王礼物,遵从周人礼制,从受命立国的高度构建王朝德政,表达讽劝之意;三是以政治与文化生活中的重要表征——京都的选取——为书写对象,各自援引经典以为西迁、都洛寻求符合礼制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王思豪 《学海》2024,(1):189-201
圣域从祀,是古代儒生的精神追求与学术信仰。“桐城派”初祖方苞以“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为行身祈向,志在接续道统与文统;积极将治统与道统形象归之于清代帝王,关注当朝圣庙祭祀典礼,上疏奏请家庙增祀、五贤升祀和汤斌从祀。方苞是孔庙从祀的坚定信仰者,殁后,刘大櫆、昭梿、陆继辂、曾国藩与曾国荃都有意奏请朝廷将其从祀孔庙。方苞堪称传道尤勤、卫道有功、明道为文、体道力行,接续道统却未能获得孔庙从祀身份的一代大儒。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