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尔滨是俄罗斯东正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重镇。中俄之间历史与现实的政治关系、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人员往来,是哈尔滨东正教产生与演进的基础。哈尔滨东正教史,既有与中国其它地区相似的一面,又在教会产生原因、组织机构、根本任务、历史阶段、录属关系等许多方面,有着自己非常特殊的历史轨迹。对世俗政权的高度依附性、鲜明的侨民性、对哈尔滨影响的复杂性等三个方面是其主要的特征。中俄两个异质文明之间的交往,是我们理解哈尔滨东正教发展史不可缺少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2.
音乐鉴赏能力是由欣赏者欣赏音乐作品的数量、音乐知识的多少、文化修养的高低、生活体验的丰富程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王志军 《天风》2007,(20):15
她的奉献精神不仅鼓励了我们的行动,也在不断地激励着更多神的儿女去"奉献"……本文所要讲述的是在红土高原上昆钢教会里热心侍奉主的高龄老人李姊妹,她今年已经86岁高龄了,任招待班长职务已经20年,一直以来她的热心侍奉精神让我们很钦佩。昆钢教堂盖建在离生活区较远的山顶上,每次做礼拜都要爬好长一段山坡才能到教堂。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成立的中华东正教会,是俄罗斯东正教在华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产生于特殊的历史境遇:外部环境异常严峻;内部斗争复杂尖锐;中俄关系恶化;教会中的人员、经费、教堂情况非常困难。同时,在中国的东正教神职人员也为此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劳动。"中华东正教会"特殊之处在于,她的命运是由中俄两国内部的政教关系和中俄两国间的国家关系决定的。20世纪50年代中俄关系的阴晴冷暖是决定中国东正教自治之路兴衰成败的主导因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俄罗斯东正教"中国化"的时机不成熟。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对资本主义传统社会毫不妥协的革命者、批判者,同时也是一个吸取了多种文化滋养的文化巨匠,正因如此,犹太教对马克思的影响不应被忽略.本文将犹太教对马克思的影响主要概括为: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犹太教对马克思的精神气质的影响;二是犹太教对现实的、社会的"人"的重视与马克思思想的主旨具有一定的暗合性;三是与基督教的"博爱""来世精神"相比,犹太教更突出了"平等"、"公义"和现实生活,这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批判有一定联系;四是马克思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犹太教与对资本主义金钱崇拜的批判直接对应起来;五是马克思的著名格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等蕴含着明显的犹太情怀.  相似文献   
6.
王志军 《天风》2005,(8):36-36
在基督里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所有恩赐都是宝贵的。教会是基督的身体,而我们信徒则是基督的肢体,作为肢体的我们,虽然有污秽和绉纹,但在神的眼中从未因肢体上的某个器官出现问题而抛弃他,而是更用心地关心他,医治他,在基督里我们自己做得再好也只是一点光、一粒盐,一点光容易被风吹灭,一粒盐容易被水冲淡——  相似文献   
7.
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哲学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宗教问题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主要问题,宗教批判也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中心。但是,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页)的命题,还是向人们昭示了宗教批判在马克思思想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不仅继承了以马丁·路德、莱辛、歌德等为代表的德国宗教批判的思想传统,而且也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如鲍威尔、施蒂纳等将一切在政治、形而上学、法律、道德的领域中占有统治地位的观念都归入宗教观念的传统:“政治制度到现在为止一直是宗教的领域,是人民生活的宗教,是同人民生活现实性的人间存在相对…  相似文献   
8.
五台山随想     
前几天重温自己为五台山之行所做的笔记,觉得有关五台山的见闻有助于大家认清迷信。故不揣冒昧,整理出来寄投《科学与无神论》。 去年暑假,我去了一趟五台山。 五台山有五座高耸的山峰。因峰顶平坦如台,分别被人称作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其中北台海拔最高。 为了“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我登临了北台。到了才知道,北台高虽高,但算不上险  相似文献   
9.
生死是一对现实的矛盾.这对现实的矛盾导致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现实是有生必有死,理想是长生不死.对现实存在的认识可以影响理想.但是理想与现实却难以时时处处相符合.特别是当理想发自本能的时候,就更缺乏与现实统一的基础.不能统一,又难以放弃理想或改变现实,就难免会走向调合.调合的方法很多.庄子说"生死一也",甚至论证死比生好.有人说自己的生命在子孙身上得到延续.有人去炼内、外丹求长生不老.有人则干脆致力于不思考这一问题,从而取消之.而有人则以灵魂观念自慰.  相似文献   
10.
王志军 《天风》2008,(17):18-19
"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