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大学生对个人未来的规划和态度及其与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中文版)、Beck抑郁量表-Ⅱ对723名大学牛进行调查,考察大学生对未来的规划和态度及其与抑郁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对个人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的探索和投入水平处于中等程度以上,并对未来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大学一年级处于对未来发展进行探索和投入的过渡阶段;男大学生对未来婚姻/家庭的投入更多、态度更乐观;大学生对未来主要发展任务的积极规划和乐观态度能够负向预测抑郁.  相似文献   
2.
童年中期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儿童的情绪适应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603名小学儿童(平均年龄9.05 ± 0.53岁)作为被试,考察童年中期同伴侵害现象的基本特点,以及同伴侵害与情绪适应(孤独感、社交焦虑和抑郁)的关系。结果发现:(1)在性别差异方面,男生的身体侵害与关系侵害水平均显著高于女生,与身体侵害相比,关系侵害的性别差异程度较小。在同伴侵害的类型特点方面,儿童遭受身体侵害的水平显著高于关系侵害。(2)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儿童的各情绪适应指标显著正相关,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能同时预测儿童的情绪适应不良;并且与身体侵害相比,关系侵害对情绪适应的影响更大。(3)身体侵害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表现出性别差异,即身体侵害能预测女生的社交焦虑,而对男生的社交焦虑不存在预测作用;但同伴侵害与孤独感、抑郁的关系不受性别的调节。总体而言,有同伴侵害经历的男生和女生具有相似的情绪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3.
普高生与中职生的个人未来目标和担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995名普高生和中职生为被试,采用未来取向问卷(中文版),考察了普高生和中职生的个人未来目标和担忧的内容与时间广度。研究发现:普高生与中职生较多地关注未来教育、职业、婚姻/家庭、家庭安康和自我,预期重要生活事件发生在二三十岁左右。普高生更多地提及教育目标和担忧以及与家庭安康有关的担忧,而中职生更多地提及职业目标和担忧,并预期职业目标和担忧发生的年龄较早;农村学生更多地提及与未来教育和家庭安康有关的目标,而相对较少提及职业目标,并预期教育和职业目标以及职业担忧发生的年龄早于城市学生;男生更多地提及职业和婚姻/家庭目标以及与自我有关的担忧,而女生更多地提及与家庭安康有关的目标和教育担忧,并预期教育和职业目标发生的年龄较早。  相似文献   
4.
以438名青少年为被试,考察青少年的亲子关系及其对抑郁的影响。结果发现:(1)青少年母亲支持高于父亲支持,母子冲突高于父子冲突,随年级升高,父母支持减少亲子冲突增多;(2)7年级仅亲子冲突显著预测抑郁,5、10年级父母支持和亲子冲突均显著预测抑郁,但5年级母亲支持和父子冲突仅预测女孩的抑郁;(3)对于10年级女孩,父女冲突较低时,母亲支持越高其抑郁越少,但父女冲突较高时,母亲支持并不能减缓其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5.
多主体评定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一致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29名城乡初一学生为被试进行短期追踪研究,考察了青少年自我、同伴和教师三种主体对学校情境中的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评定的一致性问题。采用相关分析、多质多法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检出率分析对三种主体的评定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青少年自我、同伴和教师对外化问题行为的评定只存在中低程度的一致性;通过同伴评定测得的四种外化问题行为群之间的相关性高于通过教师评定和自我报告测得的结果,而自我报告测得的四种外化问题行为群之间的相关性最低。不同报告主体对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评定的跨时间稳定性存在差异,同伴评定的稳定性最高,其次为教师评定,青少年自我报告的稳定性最低。通过同伴评定测得的结果对多主体评定的解释率高于教师评定和自我报告的结果,自我报告的结果对多主体评定的解释率最低。三种主体所检出的不同形式的外化问题行为的人数比例没有呈现出规律性的差异,只有通过同伴评定检出的不同形式的外化问题行为者的人数比例随着检出标准的提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父母支持、友谊支持对早中期青少年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91名初一(青少年早期)和高一(青少年中期)学生为被试, 探讨了父母支持、友谊支持对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模式。结果表明:(1)友谊支持是预测孤独感的更好指标, 父母支持是预测抑郁的更好指标; (2)父母支持和友谊支持仅对早期青少年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 但作用模式不同:父母支持可增强高友谊支持对降低青少年孤独感的作用(增强模式)而友谊支持可补偿低父母支持对降低青少年孤独感的作用(补偿模式); 两种支持系统可相互增强对方对降低青少年抑郁水平的效应(相互增强模式)。(3)与青少年早期不同, 青少年中期父母支持和友谊支持两个系统以“独立模式”而非“交互模式”影响青少年的情绪适应。结果提示, 家庭和同伴系统对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影响可能遵循多种模式, 但分别适用于不同适应问题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童年晚期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儿童的自我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2147名五年级儿童为被试,考察了童年晚期身体侵害、关系侵害对儿童自我概念(社交自我概念、身体自我概念和一般自我概念)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童年晚期身体和关系侵害均能负向预测儿童的社交和一般自我概念,关系侵害的影响比身体侵害更大。只有身体侵害可以负向预测身体自我概念。性别仅在身体侵害对身体自我概念的预测中表现出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2695名小学三、四年级的儿童(平均年龄 10.06 ± 0.54岁)作为被试, 使用同伴评定、同伴提名和教师评定对这些儿童的三种攻击行为(身体、言语、关系)进行了测评, 采用相关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多质多法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多质多法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 三种方法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测评具有一定的会聚效度, 但区分效度较低; 同伴测评儿童攻击行为的有效性优于教师测评, 其中同伴评定的有效性好于同伴提名。  相似文献   
9.
以1995名城乡普高生和中职生为被试,采用未来取向问卷(中文版),考察了普高生和中职生对未来的规划和态度的基本特点。研究发现:(1)总体上,普高生对未来教育的投入水平高于中职生,对未来教育和职业目标的实现持更积极乐观的态度。此外,城市普高生对未来教育的探索水平高于城市中职生,但对未来婚姻/家庭的投入水平低于城市中职生;农村普高生对未来职业的探索和投入水平均低于农村中职生。(2)农村青少年对未来职业和婚姻/家庭的投入水平高于城市青少年,且对未来教育目标的实现持更积极乐观的态度。(3)男青少年对未来教育的投入水平低于女青少年,对未来婚姻/家庭的探索和投入水平高于女青少年,且农村男青少年比农村女青少年对未来婚姻/家庭目标的实现持更积极乐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