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近现代遭到了厄运,当时的先驱者感到中华民族处于危机之中,他们要救国救民,要从危机中振起,他们感到传统礼教、传统习俗、传统观念,象一张张罗网,紧紧地罩在他们身上,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要“冲决罗网”,要敲响警钟,要呐喊。他们以自由、平等、博爱、科学、民主等思想为武器,对传统制度的特权、专制、等级、愚昧、腐败、享乐、自利等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批判,有力地抨击了传统文化中窒息民族精神的一面,使人们思想得到了解放,大大地推进了历史的进程。这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的中国哲学界,理学研究繁盛异常,出现了一些颇有学术深度的论著。翻阅这些著作,常常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但有时也会增加一些新的困惑。其中给我最突出的负面印象是:这些论著强调了理学思潮的独立性,这有其合理性,但却忽视了理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延续性。我手头近年出版的讲理学专著,有的从“宋初三先生”讲起,有的从周敦颐讲起,有的从朱熹讲起,总之都从宋代讲起。理学是怎样产生的,它是古代何种思潮运动发展的结果,都没有作出详尽的交待,因而使人无法看清这一巨大思潮历史演变的明晰脉络。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可能同断代思想史有关,但我认为根本的原因是,作者们忽略了理学也是儒学这个特点。这样说,也许会有人感到不公平,因为这些书中也常常提到理学是一种“新儒学”,  相似文献   
3.
<正> 明代思想家吕坤生活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而主要活动在万历年间。对他所处的时代,他曾用一句形象的话概括:“民心如实砲,捻一点而烈焰震天;国势如溃瓜,手一动而流液满地。”(《答孙月峰》,《去伪斋文集》卷五,以下简称《文集》)所谓“国事如溃瓜”,主要指朝廷内外之政不修,官吏泄泄沓沓,沾沾煦煦,贿赂公行,贪残横肆。所谓“民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研究包括传统文化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局面,许多研究者摆脱了教条的桂格,以开放宽容的精神探讨各自研究的领域,使学术研究的领域有如春雨初降,百草萌生,充满了新鲜感和生命感。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反思传统的厄运,尝试着给这位年高德重前老人赋予新的活力。西方文化研究者力图由0号的论争进人艰苦的建设性工作。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虽感自身失落,也在默然反思。由坚船利炮、铁与血呼唤起的历史回声和西方的幽灵竞相出现的中国之文化、思想舞台,从对立转向融合,似乎在寻找~种人类共存和共同发展的普遍价值,以便适应自…  相似文献   
5.
仁学与人类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仁是儒学的核心。仁的基本精神或要义可以概括为七点 :仁的第一义是“生” ,第二义是“爱或博爱” ,第三义是“理” ,第四义是“全” ,第五义是“公” ,第六义是“一” ,第七义是“通”。生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和始点 ,爱是生命的守护神并赖以同一的基础。只有公和仁爱 ,万物才能同一 ,万物同一了 ,无隔相通了 ,天下才会和谐而美满。这些既可视作仁学的内在逻辑 ,也是仁学具有普遍意义的超越之处。  相似文献   
6.
研究探讨了死亡凸显和权力感及其交互作用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研究1操纵被试死亡意识,发现死亡凸显促进助人行为;研究2通过回忆法启动被试高(低)权力感,发现权力感与助人行为没有显著关系;研究3采用语义法启动权力感,综合探讨了死亡凸显、权力感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死亡凸显与权力感交互影响个体的助人行为。总结来看,研究发现了死亡凸显与助人行为的正向关系,而这种关系在不同权力感水平下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古代社会思潮迭起,思想史研究向人们展示,一种社会思潮,一种理论体系,总有其中心思想或中心议题。宋明理学的主旨是什么?历来有不同说法,或谓“义理”,或谓“本体”,或谓“心性”,或谓“性命与天道”。应该说,这些说法都是有一定根据的。理学与汉唐以来学术不同的是,它既不是章句之学,也不是词章之学,更不是时文科举之学,而是寻求义理之学。理学家讲学的目的在于穷理求道,因此称理学主旨为“义理”是不足为怪的。理学家大都讲本体,谈心性、论天道,而且这些范畴都是理学家非常重视的问题,甚至可以说都是理学根本的、首要的问题。但把这些归结为理学的中心议题,似乎还不太完满。我经过研究,觉得把理学的主旨概括为“本体与工夫”,也许会更符合实际些。如果这样确立理学主旨,既可体现理学的宇宙论、存在论、心性论、境界说,也可以包含理学的认识论、修养论,乃至审美和心理建设,使理学研究更贴近其本来风貌。  相似文献   
8.
<正> 从宋明到近代,浙江涌现了一批批睿智务实的思想家、气魄宏伟的政治家、慷慨悲歌的文学家,这些人物的风采气象,有如山阴道上的绮丽风光,使人目不暇接。在宋代,理学极盛时期,浙东出现了以吕祖谦的和衷朱陆的婺学,永康陈亮、永嘉周行己、郑伯雄、薛季宣及叶适的经世致用之学,这是与朱学鼎足而立的学派。陆学的著名传人也出现于浙江,如杨简、袁燮、舒  相似文献   
9.
<正> 心性之学从何时起,到何时才可称得上一门学问,释、道两家可否称为心性之学,这在学术界大体有一致的看法。在先秦时代,虽然也谈心论性,如孟子、荀子、《管子》之《心术》等四篇,都有较深入讨论,但不能说已构成心性之学,真正的心性之学,应该说成熟于宋明时期,宋明理学中的各种学派,都细致入微地讨论心性问题,所以后来有“无事袖手谈心性”之说,心性之学成为理学的代名词。宋明时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峰期,其标志在于此时的哲学家对哲学概念都有相对的界定,并深入地探索概念的联系,并自觉地建立体系。宋明时期心性之学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把心性本体化,并通过工夫来完善本体,本体与工夫是这时期思想的主旋律。关于宋明理学的主旨,我已在《孔子研究》1992年第一期《本体与工夫》一文中作了探讨,我指出从本体上看,有四种类型,一为气本体论,一为理本体  相似文献   
10.
1988年12月1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在北京孔庙会议室举行题为《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与民族和解》的座谈会,二十多位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讨论是围绕这样几个题目展开的:1.中国传统文化是海峡两岸学者共同关心的课题;2.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3.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中的作用;4.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民族和解中的地位;5.加强海峡两岸学者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途径、方法、形式)。下面是大家发言的摘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