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早期浪漫派的生态伦理思想是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生态伦理学创立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德国早期浪漫派以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自然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将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抒发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的同时,还深刻谴责了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表达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回归自然的向往之情.文章在追溯德国早期浪漫派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人物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有关技术伦理的讨论中,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技术伦理学是关于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学和责任伦理学。例如,2003年,在第一次中德技术伦理问题研讨会上,我国有学者提出研究科技伦理“不容忽视科学和技术活动中出现的违规和失范现象”(参见王国豫、李文潮);2004年,有学者认为,就“研究科技道德现象而言,科技伦理学实质上又是一种职业伦理学,既有职业伦理学的一般性质,又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定性”。(杨怀中)下面就技术伦理与职业伦理的关系谈谈我们的看法。1.关于技术伦理学的“不”我们认为,技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工程师的职业道德,技…  相似文献   
3.
纳米技术:从可能性到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59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曼(Richard Feynman)在加州理工学院召开的美物理学会上所作的演讲中问道:倘若我们能按意愿操纵一个个原子,将会出现什么奇迹?费曼富有想象力地指出:  相似文献   
4.
创造性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经济和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范畴,但这一几乎贯穿了哲学所有学科以及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交叉学科的重要概念迄今为止却没有得到哲学应有的关注。2005年9月26日至30日开幕的以“创造性”为主题的第20届德国哲学大会,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次集中探讨和聚焦这一主题”的尝试,本文作者就这次会议的主题、背景、它与传统哲学的关系,以及德国哲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等问题采访了阿贝尔教授和胡比希教授。  相似文献   
5.
技术伦理需要机制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技术伦理的有效运用离不开机构制度的支持.制度和机构一方面承担着对工程师的教育和伦理论坛的职能,是传授技术伦理思想的平台,另一方面,它也承担着单个工程师所无法独立承担的责任.德国工程师协会制定的工程师的伦理守则就是技术伦理机制化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的话:在当代德国哲学和伦理学界,克里斯多夫·胡比希(Christoph Hubig)的权宜、开放甚至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痕迹的技术伦理-制度伦理思想已经引起了广泛注意.  相似文献   
7.
作为权宜道德的技术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四种传统伦理观在面对高新技术时的困惑、局限及其根源的分析,提出了以亚里士多德的智慧伦理和笛卡儿的权宜道德为基础,在尊重遗产价值和选择价值的同时,以灵活具体的道德规则代替抽象不变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发展了7条解决技术伦理问题的战略,并且强调技术伦理的有效贯彻关键在于将技术伦理变为制度伦理.  相似文献   
8.
有三种不同的关于启蒙与技术关系的建构模式,即超越模式、同一模式和反思模式。哈斯泰特认为,今天,技术的蒙昧还未被认识,需要建构一个技术与启蒙的反思模式,对技术进行启蒙,而这也是技术评估与技术伦理学的任务。由此,借助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的形式原则和正义论的实质原则,哈斯泰特构建了一个基于义务论的技术伦理学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9.
迄今为止的纳米伦理学的讨论或停留于描述性、实证性层面,或倾向于推测的、概念性问题.而无论是关于现实的还是未来的问题的讨论,都是从后果出发、从可能性出发.其致命的弱点在于,一方面陷于功利主义的利益权衡;另一方面,由于其结果的推测性而难免走向乌托邦或敌托邦的幻想.纳米伦理可以从可能性出发,但重要的不是对纳米技术的可能后果进行伦理评价,而是如何构建一个可行的伦理框架,以引领纳米技术的发展走向我们可以接受和需要的方向.为此,要求我们放弃因果还原论的研究方法,重返生活世界,充分考虑技术受众的需求、期待和意志以及社会的伦理规范,将主体的可接受性纳入反思对象.将纳米技术的发展从任意的可能性引向适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德国技术哲学的伦理转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70年代中叶以来, 欧美哲学界存在着明显的技术哲学的伦理转向。国内技术哲学界所熟悉的北美技术哲学家米切姆 (Carl Mitcham)、芬伯格 (Andrew Feenberg)、邦格 (Mario Bunge) 以及德国技术哲学家拉普 (Friedrich Rapp) 等纷纷开始探讨高新技术发展的后果、技术的社会影响,追问什么是进步、技术发展的前景以及工程师的责任等问题。原因很明显: 一方面, 技术作为人类生活的决定力量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另一方面,“现代技术所带来的福音已经走向其反面,已经成为灾难”。(Jonas) 环境的恶化、工程中的风险、短期效应与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