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12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最能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伦理道德思想核心的,要算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了。作家最初的构思是以一件诉讼案为基础,写一本道德教诲的小说。但在十年创作过程中,他几易其稿,主题有所变化,最后写成一本表现尖锐的阶级对立、政治意义很强的社会问题小说,书中的托尔斯泰主义的伦理道德思想也异常集中。《复活》中有许多关于良心、人性等道德思想的探究,可最主要的是通过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卡秋莎的“忏悔”和“宽恕”,走向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复活”,使“人性”由丧失到复归,集中地表现了作家“不以暴力抗恶”、“博爱”等思想,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期医疗纠纷复杂程度增加,医疗纠纷的特殊性和轰动性使其成为新闻热点而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媒体有失公正的报道加深了患者及受众对医方的不信任感,导致了医患矛盾的加剧。媒体客观的报道有利于医患矛盾的调和,从媒体的社会责任入手,探讨媒体理性报道对医患矛盾的调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早年思想探索的一个总结。他早年的伦理道德观,汇集到这一巨著中,并趋于成熟、凝重,向更深层发展。 “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资本主义开始急遽发展,强有力地冲击着沙皇专制制度的社会基础,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日益加深。面对着俄国正在发生的剧变,托尔斯泰试图从历史和道德的探索中寻求答案。早在1857年10月,他在给包特金的信中说:“我不能象先前常有的那样超然物外,因为我触目惊心地看到,这整个沉闷难堪、荒诞诡诈的现实,不是偶然的,不是恰好只跟我个人有关的令人苦恼的意外事件,而是必然的生活规律。……我们在生活中寻求的那种安宁和纯洁,并不是给我们准备的,  相似文献   
4.
《幼学琼林》,这本书原名《幼学须知》,又有《成语考》、《故事寻源》等异名。明代程登吉(字允升)原编,但也有人说是明代景泰年间进士邱濬所编。在后世通行的邹圣脉、费有容、叶蒲荪诸本中,以程邹本最佳。 这本书共四卷。第一卷六篇,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这一卷主要告诉读者自然界和一般社会组织的情况。从宏观的角度,给读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期医疗纠纷复杂程度增加,医疗纠纷的特殊性和轰动性使其成为新闻热点而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媒体有失公正的报道加深了患者及受众对医方的不信任感,导致了医患矛盾的加剧.媒体客观的报道有利于医患矛盾的调和,从媒体的社会责任入手,探讨媒体理性报道对医患矛盾的调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讲到德谟克里特哲学时曾写道:“他的几乎无人知道的伦理学只有几条意见,这些意见是一个游历甚广的老年人可能提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4页) 德谟克里特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杰出代表。他在一生中写下了大量著作,不仅涉及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而且也涉及到了社会实际生活,因而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同上)。可惜这些著作大部分已经散失,现在能看到的,只是这些著作的残篇。从仅存的残篇看,他的伦理思想虽然是一些格言性质的,但有些还是比较深刻的,并且几乎触及到道德修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作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并没有写出系统的伦理学专著,但作为道德思想家和实践家的托尔斯泰,在他的生活历程和不朽的文学作品中,却体现了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我们通过对托尔斯泰道德生活的研究可见一斑;他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显露出他的“纯洁崇高的道德思想”(车尔尼雪夫斯基语)。他的道德伦理思想不仅给当时的俄国以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今日世界的影响还远没有结束。本世纪以来的八十多年,列夫·托尔斯泰一直受到中国人民的衷心尊敬和热爱。他的一些重要作品,如《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文艺作品中关于家庭伦理问题的描述经历了一个从空中到人间、从外部到内部、从局部到全面、从肤浅到深入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总是有形无形地左右着人们对家庭伦理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战争与和平》以历史题材反映了作家复杂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安娜·卡列尼娜》就以现实生活为题材集中反映了家庭道德思想。作家在创作这部巨著期间,一方面,俄国社会正处在激烈动荡的大变动之中,另一方面,是作家本人的家庭遭到了一系列的不幸。1873年—1875年间,夭折了三个孩子,两人姑母先后死去。他的妻子索菲娅,也险些遭不幸。这些遭遇不能不影响作家的思想、情绪,甚或对人生的看法,特别是对《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他在当时给诗人费特的信里说:“家庭中没有完满的幸福。”尽管这部小说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