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3.
智旭在《周易禅解》一书中以《易》理对应佛教教理;以乾健坤顺,对应佛教修证;提出《易》佛同一论——佛性即乾道。本文并论证了智旭“佛性即乾道”价值观的重大意义。智旭将佛性定义为“乾道”,将佛教的价值观,对应本土文化价值观,结果,其与中国佛教传统的价值立场,已经相去甚远。主要的差异点在于,将佛教的本来是以出世为标榜的价值立场,转移到了以易道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入世的价值立场上。智旭是开创近代佛教思想最先之学者,其“佛性即乾道”说即是近代中国“人间佛教”漫长历史进程的思想源头。  相似文献   
4.
5.
王仲尧 《佛学研究》2004,(1):115-125
智yi在《摩诃止观》中讲到天台止观思想时,自称是根据《大集经》有关内容而提出三十六兽说,作为禅病对治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经过考证认为,智yi此说另有渊源,实际上并非出自《大集经》,而是出自古式书《六壬大全》。本文对晋代葛洪著《抱朴子》、《晋书》、隋代萧吉著《五行大义》、近年出土的六朝铜式盘,以及六朝时期佛教界人士熟悉三十六兽说等有关情况进行了考证,对智yi生活的时代三十六兽说在社会文化中的流行情况等进行了分析。最后,作者对《摩诃止观》中的三十六兽说与天台止观学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一、佛图澄生平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之地位二、佛图澄的理论活动三、佛图澄的社会政治活动四、几点思考学界对于佛教在中国立足的适应性多从思想性角度探讨,往往忽视其政治适应性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佛图澄的解析就此作初步思考。一、佛国澄生平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之地位佛图澄,(232—348),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县),出身王族,本姓帛氏’‘’,自幼在乌其国(在北印度)出家,曾两度到根宾学法。晋怀帝永嘉四年(3ic年),来到洛阳,想建寺弘法,适值匈奴刘耀攻陷洛阳,地方骚乱,只得暂时潜泽草野,以观世变。永嘉六年(312),石…  相似文献   
7.
2000年11月,我应邀访问印度,参加“2000年佛教哲学和当代事务国际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Buddhistic Philosophy & Contemporary Issues 2000;以下简称“印度会议”)。会议东道主路克大学是一所已有150年历史的高等学府。与会代表有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瑞士、印度、尼泊尔、新加坡、斯里兰卡、阿富汗、芬兰、澳大利亚、泰国、不丹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教授、宗教学者近百人,不少是当今国际知名的佛教学者。我是这次会议邀请的惟一中国(包括台港澳地区在内)学者。同年12月,我又应邀赴美国参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