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应激导致抑郁样行为的同时导致免疫激活敏感化, 但是免疫激活对应激导致的抑郁样行为的影响目前并不清楚。研究目的: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作为外周免疫激活启动剂, 强迫游泳应激(forced swim stress)作为应激模式, 考察免疫激活背景是否影响应激导致的抑郁样行为。方法:4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四组:LS组(LPS + swim, n=12), LC组(LPS +空白, n=10), AS组(生理盐水+swim, n=10), AC组(生理盐水+空白, n=10)。在实验期第一天根据分组分别注射脂多糖(LPS, 50 μg/kg, 腹腔注射)或生理盐水一次, LS组和AS组大鼠于注射后2小时进行第一次游泳应激, 此后持续应激2周。分别在应激一次后, 应激2周, 应激结束后1周和应激结束后2周测定大鼠的糖精水偏爱、旷场行为和高架十字迷宫行为。结果显示:应激一次后, 应激2周, 应激后1周LS组大鼠与AC组相比较, 糖精水偏爱分数, 旷场中的水平活动显著下降; 应激2周, AS组大鼠相对于AC组大鼠的糖精水偏爱分数以及旷场中的水平活动都显著下降, 结论:慢性强迫性游泳应激导致抑郁样行为, 应激前LPS免疫激活能够促使应激导致的抑郁样行为更容易出现, 症状加剧, 并持续较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王晓乐  王东林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0):1763-1774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了抑郁模型动物或抑郁症病人下丘脑异常的大量证据, 诸如下丘脑体积及神经元数目的改变,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轴的改变, 下丘脑相关激素、受体及其基因、神经肽的改变, 下丘脑与其他脑区功能联系的改变等等。然而, 下丘脑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所获证据多来自动物实验、或临床间接指标(如病人外周血激素水平等), 或病人脑组织尸检, 缺乏来自病人活体下丘脑异常的直接证据。今后的研究可考虑运用影像学的手段更直接地探索抑郁症患者活体下丘脑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 以期发现抑郁症的生物学标记及其可靠性指标, 为抑郁症的客观诊断提供依据, 为揭示抑郁症病理机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3.
潘玉芹  王东林  林文娟 《心理学报》2007,39(6):1041-1047
“抑郁症细胞因子假说”的提出为抑郁障碍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为了探讨脂多糖(lipopolyaccharide,LPS)诱导的免疫激活与抑郁性行为产生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LPS400,LPS200,LPS50,LPS10,LPS0,分别于实验期第0天和第3天注入LPS400ug/kg,,200ug/kg,50ug/kg,10ug/kg和生理盐水。以糖精水偏爱,旷场行为和高架十字迷宫评定大鼠LPS注射后2小时,24小时,48小时的行为变化。结果显示一次LPS注射后2小时,LPS50,LPS200,LPS400组动物与生理盐水组动物相比较,其糖精水偏爱分数(p<0.01),旷场中的水平活动距离(p<0.01)和直立行为(p<0.01)以及高架十字迷宫中的闭合臂进入次数(p<0.01)和开放臂进入次数显著下降(p<0.01);重复注射后2小时LPS注射组动物的闭合臂进入次数显著降低(p<0.01);但LPS10组与生理盐水组动物在行为上没有差异,50ug/kg,200ug/kg和400ug/kg剂量的各组之间没有差异。LPS注射后24小时和48小时以及重复注射后大鼠的行为没有发现显著变化。提示LPS诱导的免疫激活对抑郁行为产生有一定的作用。免疫激活的细胞因子能够导致动物出现明显的抑郁性行为,但是这种行为缺乏长时程效应,因此LPS诱导的抑郁障碍的动物模型应用是非常有限的。免疫激活的前炎性细胞因子可能是导致抑郁障碍产生的其中一个原因而不是唯一原因。  相似文献   
4.
细胞因子在病态行为的产生中有重要的作用。八肽胆囊收缩素在前人研究中表明能够拮抗脂多糖在大鼠体内引起的细胞因子的分泌。实验目的:利用八肽胆囊收缩素的抗炎作用研究细胞因子在病态行为中的作用。实验方法:共分两个实验进行, 将大鼠分为控制组、免疫激活剂脂多糖组(200 μg/kg剂量, 腹腔注射)以及注射不同剂量的八肽胆囊收缩素的实验组(分别为20 μg/kg 、40 μg/kg 、80 μg/kg 和120 μg/kg剂量), 各实验组在注射脂多糖前半小时注射相应剂量的八肽胆囊收缩素, 药物注射两小时后进行行为实验 (糖水摄取量测验、旷场测验和高架十字迷宫测验), 然后对大鼠前炎性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抗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血清浓度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脂多糖诱发大鼠产生病态行为, 与控制组相比, 脂多糖组糖水摄取量降低, 旷场测验中活动性降低, 高架闭臂进入次数减少; 脂多糖诱导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增加, 与控制组相比, 脂多糖组前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的分泌增加。在脂多糖注射前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能够抑制前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的分泌, 但八肽胆囊收缩素未能改善免疫诱导的病态行为。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仅改变外周的细胞因子浓度并不能完全改变动物的病态行为, 病态行为的产生可能与脑区的细胞因子有更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抑郁症的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细胞因子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免疫系统在一些心理精神障碍中具有重要作用,抑郁症可看作是一种心理神经免疫紊乱性疾病。生理应激和心理应激能激活免疫系统,导致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方面,包括神经递质代谢、神经内分泌功能、神经可塑性以及与行为改变有关的信息过程。细胞因子不仅由免疫活性细胞分泌,也能被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合成和分泌,它在抑郁症中的作用可能会在揭示抑郁障碍机制上有新突破,并可能作为今后药物治疗的靶点进入临床领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