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空间量化(spacial quantification)是空间知觉的基础, 是对特定空间性质的表达。离散量(discrete magnitude)与连续量(continuous quantity)分别反映了空间分立和连续的性质, 二者有着相似的行为效应, 在神经表达上也有部分重叠, 这些证据暗示了二者可能有共同的表征机制——模拟表征(analog magnitude representation)。数量空间映射(number–space mappings)提供了数量与空间关系的直接证据。但空间量化的研究中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如:空间量化的动态表征、量化机制的普遍性、参照点问题、复杂和多维空间的量化等。在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框架下, 空间量化的心理表征研究将对空间的性质做出更深刻的回答。  相似文献   
2.
错误相关负波(error-related negativity, ERN)是由行为错误诱发的一种脑电波成分,最大峰值在错误反应之后的50ms左右,偶极子源定位于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附近。错误加工(error processing)的经典研究范式中出现的ERN成分可能反映了ACC具有错误检测、冲突监控、强化学习、情绪动机等功能。大量研究表明过度的和不足的错误相关脑活动(hyperactive and hypoactive error processing)可能分别与精神病理学的内化性和外化性障碍(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disorders)相关联。内化性和外化性障碍的内表型(endophenotype)的研究,还存在许多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感数(subitizing)是对小数精确而迅速的知觉, 它反映了有机体的一种基本数量表征能力。研究者曾一度认为感数是一个前注意的并行加工过程,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感数是需要注意资源的, 但是注意资源假设不能有效解释感数与计数的分离。为解决这一困惑, 本文综述了感数和视空间工作记忆的相似性, 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观点来解释感数的认知机制:视空间工作记忆容量决定了个体一次能精确知觉到的客体的数量, 而注意决定了哪些信息进入视空间工作记忆。  相似文献   
4.
Posner和Petersen把注意系统分为警觉、定向和执行控制三个网络。注意网络测验及其变式是研究注意网络间关系的主要工具。生物化学、神经影像和行为研究从神经递质广泛调节、脑功能区共享、注意资源竞争和认知策略调节的角度证明了三个注意网络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统一的关系。测量信度低、定义模糊成为注意网络及其关系的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将来的研究需要改进测量工具, 并考虑注意网络的子成分对网络间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