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理学范畴中的美学内涵及其理论特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术界历来以为理学与美学无缘,两者似乎水火不相容,本文则试图从新的角度审视理学与美学的内在关系。笔者认为理学是一种在特定时代形成而又跨时代的综合性、主导性的社会思潮、理论形态和思维模式,它以对天理心性的本体论追求为基础,而又包含着对自然、社会、人生各方面以及各种文化形态的思索与解释,其中必然也多少包含着对艺术和审美的见解。理学本身蕴含着美学,本文着重从理学范畴系统蕴含的美学内涵来说明这一点。据我的初步考察,可以这样认为,在理学范畴系统中,“理气”部分包含着对美的本体和现象的解释,“心性”部分包含…  相似文献   
2.
在朱子理学中,"理"这个本体范畴是个存而不有的虚体,表述宇宙实体构成的是"气"这个实体范畴.与此相应,在朱子理学美学审美客体的逻辑结构中,气是表达实体和实存性质的实体范畴.在逻辑本体上决定一切的是理,而在审美客体实存上构成一切的都是气,乃至实际左右一切,形成一切的乃是气、是阴阳的流动变化.因此,气及其阴阳变化在朱子理学美学中具有重要的构成论和形态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文精神之元典内涵试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形成于“轴心时代”的元典命题“人文以化成天下”奠定了中和人文精神的基础内涵。这种人文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循天道,尚人文”的人文倾向、“致中和,得其分”的中和境界以及“崇礼乐,赞化育”的美育工夫,这三者构成了中华人文精神由内而外、由体而用,由境界而工夫的基本内涵和总体风貌,也成了中华传统精神文化共通的精神和最基本和最突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朱熹对美育性质的根本观点,是认为美育归根到底是教育,尤其是德育的辅助手段。其主要目的在于借助美的形式,引导人进入反诚至乐的精神境界,由此消融殊相和共相的矛盾,沟通情感与伦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美育之所以能辅助德育达到上述目的,这是由于它的愉悦性、鼓舞性、操作性、多样性和和谐性及其相应的引善、催善、储善、完善和顺善的功能所决定的。反诚至乐的美育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冲突,然而在这种和谐的过程中,个性也就被社会消融了。  相似文献   
5.
良知作为本体具有三重意义:作为造化的精灵,天地万物因本心良知而存在,呈现为意义世界;作为是非的准则,道德人生因本心良知而明辨,呈现为道德世界;作为真诚恻怛的灵觉,妍媸美恶因本心良知而照觉,呈现为审美世界.良知本体所蕴涵的个体性、情感性、直觉性、当下呈现性特征,为审美境界的呈现提供了直接的契机和本体的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