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当代科学发展与道德衰落相伴而生的现象入手,阐释了中西哲学的异同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解决路径,指出中西哲学的经典范式是相通的。一方面,孔子的言论是由其弟子记录的,而苏格拉底的对话也是由其最杰出的学生柏拉图记录的;另一方面,关于德性、学问以及知识获取方式问题,孔子启迪下的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采取了相通的处理方式,是双方的共同遗产。作者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知识,一是德性的知识,即将德性作为其本质内容的知识;二是作为德性本身本质部分的知识。孔子的知识属于后一种类型,因而他拥有和柏拉图相同的德性概念。  相似文献   
2.
文殊菩萨表征智慧,是禅宗行人信仰的主要对象之一。文殊道场五台山也是禅僧的重要活动场所和朝拜之地。明末高僧紫柏大师是五台山佛教史上重要的禅宗大德。他多次往返、驻锡于此,为刻印藏经殚精竭虑,筹谋策划,最终在五台山发起了后来由嘉兴楞严寺集中经版印刷流通的《嘉兴藏》的初始雕刻,为文殊道场做出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3.
海波 《中国宗教》2014,(6):48-49
中国传统文化受儒家“重生轻死”观念的影响颇深,高扬生命的大旗,却缺乏对死亡的关怀。尽管现代社会对“死亡尊严”、“死亡权利”的呼唤目渐高涨,人们也已经开始探讨诸如安乐死、  相似文献   
4.
云南是中周历史上唯一有南传、汉传和藏传三大部派佛教共同传播和发展的地区.巴利语系佛教从东南亚地区传入云南傣族地区,藏语系佛教从西藏、四川等地传入云南藏族、纳两族地区,汉语系佛教从内地传入昆明、大理等汉族和白族聚居区,悠久的历史和复杂的民族关系,使得云南佛教既带有鲜明的部派特点,又有较为复杂的民族性和人类学特征,信仰形态异常半富,也由此令云南佛教的研究在中国佛教研究领域备受学界关注.在相关诸多著述中,新近出版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侯冲先生所著<云南与巴蜀佛教文化研究论稿>(下文简称<论稿>),是目前所见颇有学术功力和史料创新意识的一部著作.该书在史料考证基础上从宗教与民族意识角度对云南佛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倒计生命     
非洲大陆上的一个民族有这样一种习俗:孩子一落地,就从60岁开始倒计寿命。他们的一切人生大事,都要在这60年内完成,此后的岁月他们便可用来颐养天年。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计岁方法,  相似文献   
6.
轮回观念是世界宗教中普遍流行的观念之一,集中体现了人类在探索宇宙、自然和人生的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和解释世界的范式。轮回观念在人类思想史上实际上经过了三次不同的逻辑转换。第一,在确定自然和人类、主体和客体、身心对立的基础上,对死亡恐惧的意识成为轮回观念的逻辑起点。第二,实体和自性构成了轮回观念的逻辑内涵。第三,轮回观念超出自身,扩展到宗教、非宗教学领域,涉及本质、现象、本原、因果、神性、属性等逻辑概念,并具有伦理学和解释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死亡是人类自身最大的困惑,是古今中外所有宗教、文化所不能回避的问题。中华文化和世界上大多数文化一样,在其发展中形成死亡禁忌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悦生恶死”的观念已经积淀到国人的死亡心理中;先秦儒家则承接传统以生观死,形成“重生轻死”的伦理色彩浓厚的实用主义死  相似文献   
8.
海波 《中国宗教》2012,(3):60-62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临终关怀越来越受到中国民众的关注。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模式和新兴的社会福利事业,临终关怀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国民健康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宗教也拥有丰富的临终关怀理念和实践,本文以基督  相似文献   
9.
文殊信仰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信仰体系之一,文殊信仰在唐代经皇权推动而达到顶峰。其兴盛阶段大致可分为四期:开放性的宗教政策为其兴盛奠定基础;文殊道场和皇室的关系推动着信仰的深入;武则天执政时期对该信仰大力支持;代宗朝更为推崇。研究认为,文殊信仰兴盛是时代选择的必然;它在传播渐进过程中表现了鲜明的能级跳跃特征;菩萨-道场形式的文殊信仰模式为文殊菩萨信仰的弘传起到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0.
海波 《佛教文化》2009,(2):101-103
临终关怀是在当代人文关怀思潮影响下于西方率先兴起的新事物,是一种以对西方现代医疗体系的反思为理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新型医疗模式。临终关怀以全球癌症发病率的持续升高和世界人口呈老龄化趋势为直接刺激因素而产生,现在这项事业在世界各国正如火如茶地展开,造福了无数家庭和个人。临终关怀自产生至今不到半个世纪,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在各方面都有待于完善和成熟。实际上,临终关怀的思想可以上溯到古老的传统文化,在佛教里面我们可以找到和现代临终关怀相媲美的思想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