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冯友兰“新理学”的研究,逐渐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是学术繁荣的一个标志。现就冯友兰是否属于现代新儒家、“新理学”的理论渊源及对“新理学”的总体评价等三个问题作一述评,以供进一步研究时参考。 1 所谓现代新儒家,虽然国内外论者对此界说不一,但比较一致的认识是:现代新儒家是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以服膺宋明理学(特别是儒家心性之学)为主要特征,力图以儒家学说为主体为本位,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思潮。那么,以“新理学”为哲学体系的冯友兰是否属于现代新儒家呢?对此,论者们有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的责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带给我们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享受,也要求我们对核技术、基因工程等的社会后果进行伦理学反思。科学家作为科学活动最直接的行为主体,其所面临的责任问题已成为今天科学伦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5W模式”。“5W模式”是: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本文借鉴“5W模式”的思路,对科学…  相似文献   
3.
1989年1月底至12月初,中国科技大学孙显元教授应邀来我校(安徽师范学院)讲学。他的讲演使我们颇受启发。为此,我又利用一些时间专门拜访了孙教授。征得孙教授的同意,现将他的谈话笔录寄给贵刊,如蒙刊用则幸甚。  相似文献   
4.
由大连15所高校等单位联合筹办的“全国高校第十七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学术研讨会”于1998年7月28日至31日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来自全国的140余位代表与会。与会者围绕两个主题,即贯彻十五大精神,学习邓小平理论和讨论、研究、贯彻教育部拟定的“马克...  相似文献   
5.
在第十六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台湾辅仁大学,2009 年 7 月 8 日—11日)上,我提交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文化体用论评价》一文,主要评析了20世纪中国哲学家 (含海外华裔学者)就中西文化问题论争提出的各种文化体用论说,诸如中体西用论(文化保守主义者、现代新儒家、当代新儒家)、儒体西用论(贺麟)、西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者、充分世界化论者)、西体中用论 (李泽厚)、中西互为体用论 (傅伟勋)、"今中为体,古洋为用"论(张岱年)以及"马魂、中体、西用"论(方克立) ,等等。针对以上各种对文化体用论的分析,我受方克立先生的影响并在其文化论说的  相似文献   
6.
也谈后新儒家时代洪晓楠(大连理工大学社科系116023)近读范桂萍、干春松二君的《后新儒家时代》(载《哲学动态》1997年第3期)一文,颇有启发,现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粗浅想法,以作回应。所谓“后新儒家时代”是相对于以熊十力、牟宗三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  相似文献   
7.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近十年来,我国哲学界对这对基本范畴的研究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了较大进展,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涵义一种观点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相关性概念,它们显示或反映了事物在发展趋势、状况及其结果中的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是由两种原因或因素作用的结  相似文献   
8.
2010年10月22-24日,由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文化哲学论坛在大连召开。20余位与会代表会前阅读了卡西尔的《人文科学的逻辑》,在此基础上集中围绕文化的本体性问题、文化软实力以及文化软实力研  相似文献   
9.
一、文化创新的三重权力价值认同文化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全球化文化交流中的文明共生和不同文化间的双赢,同时在文化共生的力量博弈中获得尽可能多的集体认同,其核心是文化中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即解决自我的身份以及身份正当性的问题,通过自我文化发展的活力和扩散,把我变成我们,确认我们的共同身份;同时,又通过自我的文化价值体系,把我们同他们相区别。因此,  相似文献   
10.
面临世纪之交,千年转换的历史时刻,我们宏观审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哲学发展的现实历程和丰富内容,通过批判的总结和反思,为中国文化哲学的未来发展探索一条积极的现实道路,这无疑具有探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