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孟景  沈林  吕振勇  杨周  陈红  Todd Jackson 《心理学报》2012,44(11):1515-1522
在以往研究中“pain matrix”被认为是加工自我和他人疼痛信息的特异性神经机制, 也可能是个体对他人疼痛共情的原因。但是最近的研究发现非疼痛的感觉刺激也能激活该脑区, 因此疼痛表征在自我和他人间是否存在一致性受到质疑。研究采用启动范式从两个方面入手探索自身疼痛和疼痛共情间是否存在一致性关系。实验一使用疼痛和非疼痛图片为启动刺激, 疼痛或热刺激为靶刺激, 发现相对于非疼痛图片, 疼痛图片启动下被试对自身疼痛刺激的反应时减少, 疼痛水平和情绪反应增强。实验二使用疼痛和热刺激为启动刺激, 疼痛或非疼痛图片为靶刺激, 发现相对于热刺激, 疼痛刺激启动下被试对疼痛图片的反应时减少。同时, 在两个实验中非疼痛的靶刺激都不受启动刺激的影响。这说明疼痛表征在自我和他人间存在一致性效应。  相似文献   
2.
疼痛对心理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景  沈林  ToddJackson  陈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0):1493-1501
疼痛对个体的认知、情绪等心理过程有消极影响。疼痛会干扰个体的选择性和持续性注意, 损害其记忆功能。长期疼痛还会诱发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目前疼痛的机制主要有闸门控制理论和神经网络理论, 分别从脊髓水平和大脑水平解释疼痛与心理的交互作用。大脑对疼痛信息的编码方式包括特异化理论、模块化理论和中枢整合机制学说。未来研究应注意实验室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差异, 区分急、慢性疼痛的特有机制, 进一步探讨疼痛理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