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沈以藩 《天风》1994,(2):41-42
经文:“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启14:3) 各位同工同道、各位亲友,今天我们在圣堂聚集,纪念我们所敬爱的吴高梓牧师。  相似文献   
2.
沈以藩 《天风》2002,(1):57-57
神学思想的这一发展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不幸由于“文化大革命”而中断了。然而我们又为我国在度尽十年动乱的劫难之后重新振兴而感谢神恩。我们国家的复兴和新的发展,中国教会的恢复和重建,给神学思考带来了新的动力。同五十年代相比,八十年代的神学思考更加有建设性,而不只是有批判性,更着重于神学和教义方面的阐述,而不仅限于经  相似文献   
3.
沈以藩 《天风》2001,(2):46-48
中国基督教是自西方传来的,因而常常被人视为洋教,基督教所传讲的上帝也被人看作外国人的上帝.许多年以前,中国教会的一些领袖们开始意识到,用中国人自己的方式来阐述基督徒的灵性经验,以使基督教本色化,乃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沈以藩 《天风》2004,(8):27-30
我很高兴有机会谈谈中国教会的传福音事工。感谢主!中国的教会今天不单非常兴旺,我们更感觉到主亲自在动工,打开福音的门。中国教会能够兴旺,也是许多前人所撒下的种子的结果,是跟今天许多爱主传道人以至信徒热心传扬福音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沈以藩 《天风》2001,(7):40-42
我和陈泽民教授非常荣幸地代表中国基督教协会参加本次会议,并会见来自德国和其它欧洲国家的天主教和新教友人。在过去的许多年中,你们用祷告托住中国的教会,还通过各种途径给予中国基督徒和中国人民大力支持,我们谨向你们致以真挚的谢意。同时,我们感谢你们筹办了本次会议,使得我们在面对现代化的前景和问题之际,有美好的机会在此分享各国的经验。应邀参加本次会议,我们将思考“在变化的中国和变化的欧洲中,我们的教会在神学上所遭遇的共同挑战”。我的发言旨在从中国的角度来思想中国基督教会和现代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基督教是自西方传来的, 因而常常被人视为洋教,基督教所传讲的上帝也被人看作外国人的上帝。许多年以前,中国教会的一些领袖们开始意识到,用中国人自己的方式来阐述基督徒的灵性经验,以使基督教本色化,乃是很重要的。于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教会艺术、音乐、崇拜以及建筑物出现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