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伦理的普遍性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至汉唐,宗族制度或盛于王室,或盛于贵族;而宋以后,宗族制度却普遍下移于平民。汉唐期间,学问教育乃经学之天下;迄于宋,经学衰微,理学兴盛。由此,教育也出现了由知识向伦理的转向,在宋代,其最具导引性的形式即是书院,与此同时,伦理与教育的结合进而贯彻于族学。最终,伦理直接落实于族训与族规。自宋代起,伦理较之以前任何时间更具有普泛的性质,就社会意义来看,伦理在基层得到了更为切实可靠的发展。由春秋奠定的儒家伦理思想在真正社会意义上获得了推广,思想伦理终于落实为实践伦理。  相似文献   
2.
荀子与黑格尔伦理思想共同点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与黑格尔的伦理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具体包括:在人性问题上都持性恶论的观点;在社会问题上都主张“群”或整体说,并阐明“分”或等级对于构建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都更加关注社会普遍层面的伦理问题而非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都指出伦理的核心问题是规范问题;都从社会整体出发来考虑义利关系问题;都强调教育为实现伦理的基本前提;都强调法律是实现伦理的基本保障。以上这些共同点表明荀子与黑格尔在对伦理问题的思考中,都将伦理目标定位或落实于社会的基本或普遍层面,都注重伦理内容的现实性和伦理实现的可能性,具有很强的现实理性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吾淳 《现代哲学》2021,(1):125-131
"轴心""连续""突破"问题分别涉及雅斯贝斯、张光直及马克斯·韦伯等人的理论,覆盖哲学、历史、宗教及文明类型、传统等诸多领域,且其中所延伸出的问题又极为丰富。本文可以视作是作者在此前研究基础上的一个总结或概括性思考。文章共六个部分,各部分标题依次为:一、雅斯贝斯:"轴心说";二、张光直:"连续"与"突破";三、马克斯·韦伯:"传统"与"革命";四、"偶然性"与"特殊性"之于"突破"或"革命"的意义;五、"静止"与"运动",关乎历史合法性;六、"大传统"与"小传统"。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本身及其延伸性的思考,能够深化相关问题的研究,或者能够使相关思考更丰富也更具体。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日本人最早研究脑电波的是在英国Adrian那里研究过α波来源的山极一三氏(1935)。这时日本国內也有胜沼精藏、本川弘一、朝比奈一彥等开始了脑电波的研究。后来在学术振兴会中以胜沼为中心开办了脑电波研究班;战后以本川为班主任又开了一班。1952年秋这个班解散,创立了日本脑电波学会,1953年参加了国际脑电学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EEG Societies)。在EEG Journal上  相似文献   
5.
信仰的问题十分复杂,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完全可能对其给予不同的理解。本文即是对这些不同的视角做一个概略地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扼要分析考察信仰问题的若干维度。这些视角主要包括:基于宗教哲学的对信仰与理性的区别;基于人类学或社会学的广义的信仰概念;基于高端信仰的狭义信仰概念;基于亚伯拉罕宗教系统的一神信仰概念;基于宗教多元论的多元信仰概念;基于发展角度的考察:信仰可能由高端向低端的回归趋势。  相似文献   
6.
《乐记》是儒家音乐理论重要的一环。《乐记》开篇立论就将音乐定位于治道这样一个目的,通观整篇《乐记》的论述,可以说都是服务于这一目的,这是对大一统时代要求的鲜明反映。具体来说,《乐记》像《乐论》一样,是从情感问题出发的,但与《乐论》有所区别的是,《乐记》立即明确地提出了针对情感问题的治道理论。《乐记》随后分别考察了乐与礼、德、化、天四个方面的关系,从而使其治道音乐理论得到完整的阐述。《乐记》的理论成为后世儒家音乐观的重要范本。  相似文献   
7.
说到儒家对于中国古典音乐的意义,就首先要提孔子。孔子对于音乐的论述虽算不上系统,但在春秋时期却绝对称得上丰富。研究表明:孔子对音乐已达到酷好与痴迷的程度;就观念而言,孔子有强烈的礼乐意识;与礼乐相关,他将音乐上升到理想人格的境界;以理想人格为背景,他对谐和与中庸的诉求反映了强烈的精英审美趣味;与这种精英审美趣味相关,他的雅乐与淫乐的判乐原则又反映了强烈的精英与大众划界意识以及反大众文化意识。正是孔子的这些思想导致了儒家音乐理论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于考察春秋末年之前的"天命"与"天道"观念。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古代无论是宗教天命观还是自然天道观在春秋末年以前都已经完全形成了。文章具体包括:(1)虞夏商时期宗教天命观的萌芽。这是宗教天命观念的初步发展时期,其中殷人的天命观可能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2)西周时期的宗教天命观的发展。"天命"观念到了周人这里有一个大的甚至是突破性的发展。这种大的甚至是突破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第一,"天命"这一语词(包括相近的语词)在周代已经完全确立;第二,周代用于表述"天命"观念的语词比之商代要丰富得多;第三,周人的天命观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个革命性的变化就是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第四,周代天命论还有一个突出之点是强调天命无常,即更强调人的主观努力。(3)夏商周时期自然天道观的萌芽。这主要体现为自然意义之天以及"天道"概念的出现。这一时期是自然天道观念的初步发展时期。(4)春秋时期自然天道观的成型。这一时期,自然天道观已经完全形成了。这表现在:首先,自然天道观中的自然涵义越来越明朗,越来越清晰。自然之天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自然无为的思想也已经出现。其次,"天道"概念已经被广泛使用。这具体涉及以下问题:"天道"概念被广泛使用与占星术在这一时期迅速且高度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更为宽泛意义的"天道"概念也出现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自然规律的角度来看待或理解"天"的认识也已经形成;与此相关,更多有关规律和法则的表述虽不用"天道"这一概念,但其涵义却与"天道"相同。  相似文献   
9.
吾淳 《现代哲学》2007,(6):110-116
春秋战国时期至隋唐时期的中国社会生活主要有以下特点:(1)整个这段时间,以小家庭为主,其不但贯穿始终,甚至常常独步天下。(2)家族或宗族的形式十分有限,其不仅时隐时现,若有若无,更重要的是普遍不具有宋代以后家族或宗族那种制度性的形式。由此,建立在这一社会生活之上的伦理观念主要包括这样一些特征:(1)核心观念应当是能够普遍在基本家庭单位立足的"孝"观念;(2)普遍的小家庭形式,同时也会在财产、赡养等方面对"孝"观念形成侵蚀和背离;(3)就社会整体而言,缺乏更大的集合或更大的平台,由此也缺乏在更大的集合状况下或更大的平台基础上所制定的种种伦理规范,具体而言,即是宋以后社会那种家法族规;(4)偶尔浮现的一些家训是这一时期个别家族或宗族在伦理观念上的结晶,但它仅仅具有偶然性和或然性,而不具有必然性和盖然性,也就是说它不具有普遍的作为社会风尚的意义;(5)与此相关,以小家庭为平台的"利"观念或许在整个社会占据更为中心的位置,少数思想家对于"义"的美好愿望和善意引导由于没有切实的制度性平台作为依托而多半付诸东流。  相似文献   
10.
淳法 《佛教文化》2007,(5):91-91
佛教的“空”,是社会中最被误解的概念:许多人把“空”看作是空无所有、虚无消极、或视为万念惧灰的逃避态度等,这些都是错误的知见:佛教的“空”有三种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