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G.普拉多的《罗蒂的实用主义》一文(载《对话》杂志1983年22卷3期,本文引文均来自该文)是许多十分准确评价罗蒂著作意向的文章的一篇。他恰当地指出:罗蒂的目的在于取消哲学的传统和它所关心的问題。但是,如果普拉多以为罗蒂在这方面获得了成功,那他就错了。普拉多承认:取消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与妇女解放”第二次研讨会综述毕素华,何章银应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邀请,今年5月10日至11日,日本学者代表团一行12人前来南京参加了“现代化与妇女解放”第二次研讨会.与会者还有江苏省社科院的部分社会学者、经济学者及江苏省妇联等单位的代表。会议研...  相似文献   
3.
在延安时期的文化理论界,享有“青年哲学家”之誉的和培元同志,是在毛泽东同志的亲自培育下成长起来的。他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显示出了聪明才智,作出了贡献。然而,不幸的是1941年7月28日,和培元同志不慎溺水身亡。今年,是他离开我们四十四周年。了解他的哲学研究活动及其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现在的研究工作还是有一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邓小平同志指出:“毛泽东同志从参加共产主义运动、缔造我们党的最初年代开始,就一直提倡和实行对于社会客观情况的调查研究,就一直同理论脱离实际、一切只从主观愿望出发、一切只从本本和上级指示出发而不联系具体实际的错误倾向作坚决的斗争。”(《邓小平文  相似文献   
5.
徐素华 《哲学动态》2003,(11):11-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心由欧洲向东方的转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也超越欧洲范围,开始在东方各国传播,出现了东方民族语言的新版本.在东方各国中,日本可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最早传播地,中国则要稍迟一些.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传播的最初形式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片段摘译,包括间接的片段摘译(即翻译外国学者的摘要)和直接的片段摘译(即中国学者自己的摘译),时间大体是在1900年至1920年间,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文版本沿革史就开端于此.所谓片段摘译,就是把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某些重要片段或章节摘要出来,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这种原著片段摘译,虽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中文版本,但却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文版本的雏形.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文版本沿革史,不应忽略这最初的形式.正是以此为起点,才有了后来的形式多样的版本.  相似文献   
6.
MEGA2研究     
20世纪 60年代开始编辑 ,1975年正式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 (Marx Engels Gesamtausgabe ,以下简称MEGA2 ) ,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出版工程。全书规划为 114卷 ,到目前为止已出版 5 0余卷 ,全部出齐可能要到本世纪 2 0年代。MEGA2不仅汇集了已发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原著文字写作的全部文献 ,包括他们的著作和文章 ,草稿和未完成的手稿 ,他们执笔的工人运动文件 ,他们的书信以及摘录、摘要、笔记和读书评注等等 ,是收录马克思恩格斯文献最全的版本 ,而且每卷正卷之外 ,均附以极为翔实的“学术资料卷” ,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 0 0 2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 (MEGA2 )研究”被立项批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 (课题工作时间为 2 0 0 2— 2 0 0 7年 )。本刊现以笔谈的形式摘要发表课题组部分成员的前期研究成果 ,供学术界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程国斌  毕素华 《学海》2004,(6):202-204
2004年10月7~10日,由东南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和江苏道德建设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国际道德哲学研讨会”在南京东南大学召开,国内外数十所学术机构以及相关部门的10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就道德哲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及其哲学论证、未来道德哲学的可能样态、价值判断的方法论、中外道德哲学的会通与借鉴以及应用伦理学的现状与前景等问题,与会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研讨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现代道德哲学的思维进路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西方传统道德哲学主要沿着抽象道德本体的阐释展开,中国传统哲学关注于现实伦理经验却忽视了个体…  相似文献   
8.
因参与荷兰皇家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项目"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历史考证版(MEGA2)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欧和中国的影响",我从2008年3月1日至4月25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这期间有机会具体接触、了解荷兰左翼文化理论研究机构所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同时也比较方便地浏览了欧美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的一些成果和资料,从而感觉到欧美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对我们很有启发,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现把自己的见闻和感想写出来,和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9.
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社会发展——“江苏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研讨会综述毕素华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绝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农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其难点和重点均在农村,因此农村的稳定是构筑我国社会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回顾徐素华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是毛泽东、艾思奇在30年代后半期提出的。问题的提出及探讨的规模既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结合实际应用和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实际进程,使之进入一个更加自觉自为的新阶段。回顾这段历史,一是借此纪念毛泽东的百年诞辰;二是为人们深刻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一点启迪。一、问题的提出1938年4月,艾思奇在《自由中国》创刊号上发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明确提出“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并作了详细论证。“哲学的中国化和现实化”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时称为新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必然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五四前后开始传入中国,经历初步翻译介绍(1927年以前)和比较全面系统地翻译介绍(1934年以前)之后,于30年代中期进入通俗化(即大众化)传播时期。由艾思奇首倡并形成一定声势、产生一定影响的新哲学大众化运动,打破了哲学的神秘外壳,使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接近,成为人们思想行动的指南。新哲学大众运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上很有意义。但是,“通俗化并不等于中国化现实化。由于其整个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