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放生的基础上,佛教以一套绵密的放生观点,补充完善了中国传统放生的理念,并在历代高僧信士的推动下演变成普遍的宗教民俗。佛诞放生民俗的形成是佛教中国化、地方化的又一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
佛教自东汉中期传入巴蜀,其义学经两晋南北朝的长期发展,至于隋唐,终成全国著名的义学中心之一,尤其是在摄学、三论、律学几个方面。传统以为禅宗兴起以前巴蜀佛教义学无可称道的观点,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特殊的屋化空间占用,寺院兴建要求考察其与被占空间的相属关系如何确定以及怎样将此借来的凡俗空间转为神圣用途。开封相国寺的兴建证实神圣意义建构在这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关乎到空间使用权的转让,也关乎到空间意义的转换。然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此空间意义建构不啻来自宗教驱力,或来自世俗、皇室乃至别的推动。不变的空间占用之所以较寺名更具认同,正是因其空间是被独特意义建构过的。  相似文献   
4.
大圣慈寺位于成都中心地带,是唐宋时期非常有名的巨刹之一。然其擅名,除其皇室背景、规模巨大外,丰富精美的壁画是其主要原因。关注中国寺观壁画,唐宋大圣慈寺应是一个不可以轻易迈过的结点。故在考察开封相国寺唐宋壁画时,笔者也同时注意了唐宋大圣慈寺壁画材料的收集,意欲将其作为地方寺观壁画的典型而与都城寺观壁画互为观照。读了王卫民先生的《大圣慈寺画史丛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此一工作自以为可以止矣。该书以丰富的材料占有作基础,洋洋30余万字,已经详尽地向读者展示了唐宋大圣慈寺壁画的辉煌风貌。如作者所说,壁画是…  相似文献   
5.
宗教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别,不能套用一般的文学标准判释。虚云一生诗偈颇多,其直接关乎峨眉山者分别是《峨眉访真应老人》、《峨眉山怪石栖云》、《赠峨眉山妙道师》、《峨眉山顶白龙池》、《题峨眉金顶舍身崖睹光》五题九首。以宗教立场臆释,它们均是虚云阐教、弘教之作,含有很深的佛理禅意。由此推开,在释读虚云诗偈时不能仅就文学层面着眼,而更应在宗教意蕴上多做功夫。  相似文献   
6.
《玉历至宝钞》:究系谁家之善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历至宝钞>是中国民间流传很广的一部劝善经文,被中外学者普遍视为民众道教的经典.本文考订认为,第一,在目前通行的两个版本(<藏外道书>本和[台湾]瑞成书局本)中,<藏外道书>本或更接近宋刻原本;第二,此经或非一次编成,天圣八年淡痴仅只完成了其核心部分,后由勿迷复作增补,绍圣五年(1098)最后定稿,建炎四年(1130)刊印传世;第三,该经编撰者既是僧人,其编撰理念亦来自佛教,主要应是佛教思想运动的产物;第四,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劝善运动似乎只是道教之事.观照该经情形,佛教亦积极参与了此一运动,其起步时间与影响均不逊于道教.  相似文献   
7.
赵州朝峨眉山本非真事,而是一个后起的传说。其与黄檗、南泉朝峨眉山传说兴起的过程,透露出了宋明峨眉山已不仅仅是普通信众朝拜的名山,同时还是禅教融合(尤其华严禅)的一个代表性符号,由此可以解释宋明峨眉山禅宗高僧辈出的事实。  相似文献   
8.
《指空和尚禅要录》亦称《指空直指》,简称《禅要录》,是指空弟子汇编的一部指空著述,包括《佛祖传心西天宗派旨要》、《顿入无生大解脱法门指要》两大部分。本文对其研究证实,指空禅学应该还是中国禅学的翻版,无论是就其思想还是形式而言。由此看出,指空虽是一位来自印度的僧人,当其以“禅师”面目出现时,他即已经是一位很中国化的僧人了。  相似文献   
9.
法远是北宋初期著名的临济禅僧,已有论著涉及甚少。本文通过对其行实与禅学的详细考说,不仅还原了此一北宋名僧的历史形象,而且订正了已有论著的诸多讹谬。法远的禅学经历揭示,转益多师曾是五代北宋禅僧学禅的普遍情形。而在临济南下的历史过程中,以及徽南乃至整个安徽禅宗再度复兴的过程中,法远也是一位贡献至巨的禅师。  相似文献   
10.
道教善书是指以《太上感应篇》为发端而产生的一批道教劝善经书,包括《文昌帝君阴骘文》、《太微仙君功过格》、《关圣帝君觉世真经》、《文昌帝君蕉窗圣训》等。这些经书既可以被视为一套伦理系统,也可以被视为一套解释系统,还可以被视为一套仪式系统。以其所具有的融合性、阐释性、实践性,道教善书在当代伦理重建中具有显著的价值,可为在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中寻求建构普世伦理,并将其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