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关于急性应激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次急性应激情境下。然而, 相比单次急性应激, 对重复暴露于同一应激源的研究更能反映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的应激事件。与单次应激不同, 重复性急性应激与应激适应有关, 能够节省资源, 具有很强的进化和适应意义, 但目前关于重复性急性应激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却知之甚少。鉴于此, 研究运用事件电位相关技术、鼻喷催产素和催产素受体基因型分析方法, 探讨重复性急性应激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内部机制, 并进一步探讨通过内部和外部调控重复性急性应激反应后攻击行为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双因子结构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构建双因子模型来验证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理论构想。采用整群抽样法先后两次选取被试,第一次选取重庆、四川、广东各一所小学4-6年级共1607名学生,重庆、四川、湖北、江西、浙江5个省市初一到高三共2106名中学生,第二次选取重庆市潼南区五所小学4-6年级共1334名学生、北碚区两所中学初一到高三共1057名学生,尝试构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双因子结构,同时比较双因子模型与传统维度结构模型拟合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维度结构模型,双因子结构模型拟合数据最优。结论:双因子模型更适用于解释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了成都市某中学的306名高中新生,对其进行了历时一个学期共四次的问卷追踪测试。采用潜变量增长模型,探究了入学转变期内高中新生焦虑情绪的动态变化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内(1)高中新生焦虑情绪呈线性增长;(2)虽然在入学第一周时测得的焦虑初始水平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男生的焦虑情绪在随后四个月内的增长速度显著快于女生;(3)此外,新生的心理素质对其焦虑情绪的初始水平及增长速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也就是说,具有较高心理素质水平的新生,会表现出较低的焦虑情绪初始水平以及较慢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与心理素质的关系:一项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客观的了解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并探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采用Martin等人提出的TPOT观察范式对重庆市潼南区某小学4-6年级117名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录像、编码,并施测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结果表明:(1)T-POT观察范式在本研究中具有适用性;(2)任务偏移是小学生最常见的课堂问题行为;(3)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4)在控制了年级、性别、班级环境变量后,心理素质能够显著负向预测课堂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5.
了解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类别特征并考察其性别与学段特点。使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对全国1570名中学生被试施测,使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类别特征进行划分,使用无序多分变量的Logistic回归考察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性别与学段特点。结果:依据潜在类别分析的统计指标,中学生心理素质可划分"高心理素质组"(15%)、"较高个性-适应性组"(21%)、"较低个性-适应性组"(33%)和"低心理素质组"(31%)。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与"低心理素质组"相比,其它三组有着显著的性别和学段效应,"高心理素质组"、"较高个性-适应性组"和"较低个性-适应性组"的女生所占比例更大;同时,在这三个组群中初中生所占的比例更高。表明,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明显分类特征,不同潜在类别中有显著的性别与学段特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