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随着社会变迁,青少年道德观念、生活习惯、思考模式以及行为准则方面等都产生极大的改变,全国犯罪率增加且犯罪年龄层下降。校园不再单纯,校园暴力时常发生,已经演变成不得不引起全社会重视的社会现象。据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近期一份统计报告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占了全国总犯罪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兰州晨报》曾向当地中小学生发放2100多份问卷调查,从收回的900多份问卷中发现:50%的学生认为定自己身边存在校园暴力。  相似文献   
2.
隐藏信息测试在司法实践中应用受限的主要原因是容易将知道犯罪相关信息的无罪知情者误判为有罪者, 因此, 需探索有效区分有罪者和无罪知情者、有罪者和无罪不知情者的测谎技术。复合反应范式(complex trial protocol, CTP)是一种能有效抵抗反测谎的隐藏信息测试, 但尚未成功用于鉴别有罪者和无罪知情者。本研究设计了可同时测量EPN和P300的基于自我参照编码的CTP, 每个试次的第一部分随机呈现探测刺激或无关刺激, 第二部分随机呈现目标刺激(自己姓名)或非目标刺激(他人姓名), 要求被试在两个部分看到刺激时均做“与我有关”和“与我无关”的反应。结果表明, 基于自我参照编码的CTP能有效区分有罪者和无罪知情者, EPN区分有罪者和无罪知情者的鉴别力优于P300, P300区分有罪者和无罪不知情者的鉴别力优于EPN。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