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1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庄子》内七篇中的"德"这一观念作为中心线索进行考察,通过对"德"与"道"、"心"、"命"等概念之关系脉络的探析,可以内在地了解和呈现庄子德论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理论特质。在庄子这里,体道于心即为德("游心于道"),并且心只有在虚灵明觉状态之下方能体道("虚室生白"),而要使心显现其本然之虚灵明觉则须诉诸主体自身的精神修炼("德者,成和之修也"),这就是庄子所谓的"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在战国时代心术思潮的宏观背景之下,不同于儒家基于人伦关系而建构道德观念的理论进路,庄子的理论旨趣则转而指向一种非道德(或者说超道德)意义上的精神修炼。  相似文献   
2.
文殊殿     
文殊殿是菩萨顶南北中轴线上的第三进殿宇,专为供奉文殊菩萨而建,占地0.4亩,比第一进天王殿大,比第二进大佛殿还大。它所以有这样大的规模,传说是因为文殊菩萨在五台山具有特殊地位,并在菩萨顶显露过真容。文殊菩萨名叫文殊师利,佛经说他久已成佛,只是为利益众生而甘居菩萨地位。五台山是他的演教之区,又是他的居住处。他在五台山上随缘显化,办了许多  相似文献   
3.
五台山显通寺佛国藏珍楼内,陈列有清代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匾四块。匾幅都很大,其中三块为横幅,尺寸相同,横190厘米,竖64厘米;一块为竖幅,横95厘米,竖188厘米。均为黑底金宇,光彩耀目;未有镶边,古朴而典雅。字体丰满圆润,端庄而又洒脱,称得上是几件艺术珍品。这四块诗匾,依写作时间为序,其一是《显通寺作》,落款“庚午仲春御笔”,即乾隆十五年(1750)二月乾隆皇帝第二次朝台时所作。其二是《显通寺再依皇祖元韵》,落款“辛丑季春御笔”,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三月乾隆皇帝第四次朝台时所作。  相似文献   
4.
五台山环基五百余里,景点星罗棋布。宏观整体雄伟壮丽,详察细部玲珑精巧。东台日出,南台锦绣,西台挂月,北台高险,中台雄旷,气韵不同;重峦迭嶂,深林幽谷,奇洞怪石,仙池灵水,情趣有别;寺塔塑绘均具特色,贤踪圣迹各有千秋。在这样一个地面广阔、内容丰富多彩的风景名胜区,该怎样游览,才能饱览其胜景而不至枉此一行?清人郑(?)的《游台指迷歌》,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游览路线图.  相似文献   
5.
明代五台山名僧镇澄(1547—1617),别号空印,俗姓李,宛平(今属北京市丰台区)人。15岁时出家于北京西郊广应寺。36岁时,应憨山与妙峰之邀至五台山,于此住了35年,于71岁圆寂。镇澄的后半生是在五台山度过的,其一生的作为主要在五台山。在五台山。他曾“三演华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