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唐末高道杜光庭撰写的专门宣扬道教女仙信仰的神仙传记——《墉城集仙录》中,众女仙的完美形象常借助服饰设色的展现来完成.因此,墉城女仙服饰的“青”、“紫”符号语言传达着道教的视觉语义,并在女仙服饰设计中成为一种贯注着宗教经验与审美意识的文化表意符号.  相似文献   
2.
田晓膺 《宗教学研究》2007,861(1):48-53
道教山水悟道诗是道教诗歌的一个重大题材,亦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形成的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中,道教山水悟道诗层出不穷。迨至唐代,道教山水悟道诗更臻繁荣,其字里行间或隐或显地绽露出逍遥快乐的审美心态。本文从分析道教徒的诗歌着手,初步探讨了道教徒在特定的道教时空中宗教体验与审美快乐,追踪和探求了这类诗歌的逍遥快乐的审美心态和独特的道教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一、王羲之与天师道的关系 东汉末年,道教两大教派并立.太平道遍布青、徐、幽、冀、兖、豫、荆、扬八州,旁及并、凉.天师道行于巴、蜀、汉中.自中平元年,即184年,以太平道为组织形式的黄巾起义被镇压后,作为道教的组织,太平道的活动不复见于史籍.西晋以后,只有天师道在北方之传播见于记载.①  相似文献   
4.
5.
许宣平,唐代著名道士,新安歙县(现安徽境内)人,《续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唐诗纪事》、《太平广记》等都有其传记。据《太平广记》记载,唐睿宗景云中,许宣平“隐于城阳山南坞,结庵以居。不知其服饵,但见不食。颜色若四十许人,轻健行疾奔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时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山野樵夫,能诗者随处可见。在璀璨的诗歌海洋里,有一大批女性创作的诗歌,这些诗歌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唐代女性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道教情怀。《全唐诗》中收录的女性诗歌很多,卷5、卷7、卷9收录妃嫔公主的诗歌约53首,其中武则天、女学士宋氏若华、蜀太后徐氏在诗歌中明显使用了道教术语和道教典故,上官昭容的诗歌也具有鲜明的道家林下风致;卷797至卷850收名媛诗歌107家,诗535首。其中李冶、鱼玄机、元淳是女道士,薛涛晚年常着道服,入道与否没有确凿的证据,她们4位的诗歌158首。根据诗歌内容,崔仲容、…  相似文献   
7.
李冶是唐代著名的女冠诗人.由于其道士的特殊身份和深受道教浸染的思维方式,她的诗歌中折射出了道教美学的义蕴.本文从其诗歌着手,认为她的道教美学义蕴有以下三点:一、"生即美"的道教美学生命意识;二、气韵清虚的道教审美心境;三、哲理体悟的道教美学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8.
道教山水悟道诗是道教诗歌的一个重大题材,亦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修道者摒却枯燥的说教、排除知性的侵扰、剔除刻意的思辩,以一种澄淡清澈的审美态度去审视自然、逍遥恣游,借山林泉石、雾霭烟岚以游仙或契道、悟道的诗歌.在道教形成的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中,道教山水悟道诗层出不穷.迨至唐代,道教山水悟道诗更臻繁荣,其字里行间凸显出一缕道家道教的清虚意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