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东传中士,为度化不同根性的众生,而对机形成了不同宗派,但真义是一脉相承的,概而言之为戒、定、慧。佛教正是通过对此三者的开示,导引芸芸众生走入圆融自在的人生之境。坐落在江南的一座佛教胜地——宝华山,其道场从禅宗嬗变为律宗,正是由时节因缘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十年改革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课题,迫切需要我们从哲学层次上进行反思。譬如,究竟应该如何定义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它们概括和指称了哪些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目前理论界把经济制度等同于经济基础的观点是否科学?把上层建筑中除意识形态以外的部分仅仅归结为政治的和法律的制度和设施是否  相似文献   
3.
一次新的技术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展开,它将促进生产的飞跃发展,带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新的变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应当注视这次革命,研究这次革命所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中引出必要的结论,丰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从笔者接触到的一些材料看,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特别是这次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已经给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提出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关于精神生产的作用问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著作中,曾明确讲过精神生产问题。但是,长期以来,这个问题都被理论界所忽视。历史唯物主义教材在讲社会生产时,往往只是  相似文献   
4.
普拉契克的情绪进化理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乔建中  高四新 《心理学报》1991,24(4):99-106
本文着重从情绪与进化、基本情绪、情绪的本质、情绪的结构模式、情绪与认知和情绪与人格等六个方面,介绍了普拉契克情绪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5.
新华社拉萨一月二十日电(记者群桑)“我们都是宗喀巴的弟子,我们一定要遵守佛教教规,凡是有利于国家、人民和寺庙的事,大家要努力地去做,相反的事一律不要做。”这番话是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今天上午接见拉萨各寺庙僧尼时说的。上午十时,当身穿黄缎藏袍的班禅大师,驱车来到自治区政协俱乐部时,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大昭寺、仓孔寺和上下密宗院的僧尼,向大师敬献了哈达。班禅大师也向前来朝拜他的僧尼摸顶、还赠哈达,并向每个僧尼发了护身红绸条。接见后,班禅大师发表了讲话。他说,中央非常关心西藏的事业,也同样关心西藏的僧俗群众。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西藏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了贯彻执  相似文献   
6.
师生关系与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师生关系作为儿童人际关系的一部分,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对儿童的学校适应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运用问卷法、访谈法等对6个年级867名中小学生进行测查,以了解中小学生师生关系对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与师生关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校适应性的重要因素。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亲密性、主动性、合作性;年龄也影响学生的学校适应性,但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7.
霍夫曼虚拟内疚理论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从涵义及类型、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等方面,介绍了霍夫曼的虚拟内疚理论,并对其理论意义进行了评述。该文认为。霍夫曼的虚拟内疚理论不仅拓展了内疚研究的心理学领域。而且深化了人们对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信息加工速度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7~19岁被试140名,对四种不同任务进行操作。结果表明,相同图形的空间调整过程速度除7岁年龄段以外,其余年龄段变化较小;不同图形调整过程速度、不同字母转换过程速度和不同字母的转换差异速度到11岁以后,基本保持不变,而且,图形调整速度和字母转换速度基本相同;词的转换时间比字母的转换时间要长,且13岁到15岁是一个转折点;指数函数能较好地描述选择和反应过程速度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特性,不能较好地描述字母转换过程速度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特性,直线方程则不能很好地描述不同任务加工速度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特性;最后,本研究对信息加工阶段及其年龄差异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用认知操作的部分内容,探索了儿童在认知操作活动中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对认知操作的影响。研究发现:随年龄的增长,初步思考时间除复杂任务外,在其余的操作任务中变化不稳定,停顿与悔步次数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但操作任务越复杂,停顿与悔步的次数就越多;在简单积木操作中,短时注视次数逐渐增加,在复杂积木操作中也有增长的趋势,而长时注意次数变化较大;在拼图操作任务中,速度变化较大,在简单与复杂积木操作任务中,速度有下降的趋势,但到了9岁以后,速度下降不快,操作任务越复杂,总反应时就越长,速度越慢。被试操作的准确性越来越好,但任务越复杂,准确性越差;自我监控的计划性和监视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认知操作的速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桑东辉 《孔子研究》2013,(4):119-125
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两个重要命题:"美德即知识"和"美德可教"。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是普遍的、客观的、必然的知识,是超验的,而不是那种个人的、主观的、经验的意见,因此,相对于不可教的主观意见而言,美德是知识,是可教的。围绕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等智者的主要分歧在于:苏格拉底认为人具有自身的善,教化主要是让人发现自身的善,以增强自身内在的道德自律;格劳孔则更强调人性的自私,强调法律等外在他律。就美德与教化的问题,中国古代哲人也进行了深思,特别是儒家对美德与教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孔子基于"性相近,习相远"而重视道德教化,孟子主性善而强调反求诸己,荀子主性恶而重视礼法约束,王阳明的致良知则在孟子良知说基础上进一步强调道德教化与知行合一的关系。中西哲人有关美德与教化的讨论体现了人类对于普世道德的追问,同时也展现了中西道德哲学的不同旨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