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研究分别在短时(60ms)和长时(无时间限制)条件下呈现匹配的正性和中性面孔,要求高、低社交焦虑被试选择更具威胁性的面孔,以验证两者对正性刺激是否存在主观解释偏差,并考察该偏差产生于认知加工的哪一阶段。结果发现,长时条件下,高焦虑组选择正性面孔的比例显著高于低焦虑组;短时条件下无显著差异。提示高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刺激存在主观、外显的解释偏差,他们更倾向于对正性刺激做出消极解释,并且这种偏差产生于认知加工的后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在女大学生中特质与状态共情对个体自我中心特质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考察特质共情对自我中心特质与利他行为倾向的调节作用; 研究二采用行为实验 (自我中心特质高或低的女大学生) 来考察启动的状态共情对真实利他行为的影响。结果:共情特质/状态会与自我中心特质交互作用来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倾向。结论:高共情状态/特质的被试其自我中心会降低利他行为/倾向, 而低共情状态或特质的被试无此倾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