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我国,宗教文学是常被人们忽视的领域,即便是人们常议论的佛教、道教与文学艺术关系这类话题,也仅停留在中国某小说与佛道某故事有渊源关系,某文学作品有佛道的出世思想等线性的表层分析上,并未把佛教或道教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更未有较成熟的佛教或道教文学史出现。自本世纪初林传甲,黄人编著中国文学史以来,中国人写的各类文学史著作不下五百部,而宗教、僧侣文学的专书、专史,仅有建国前张仕章《中国古代宗教诗歌集》(1926年上海广学会出版)、张长弓《中国僧伽之诗生活》(1933年作者本人出版)等  相似文献   
2.
民间信仰的地域性与佛道教发展息息相关却又独具特性,民间信仰的区域化既是民间信仰地域性研究的核心问题,更是宗教社会学和宗教地理学的重要主题。本文以我国民间信仰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福建为中心展开研究。福建沿海与内陆地区民间神明信仰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别。南宋时期,福建沿海地区佛道教信仰式微,民间信仰取而代之,并在民间神明的敕封总量与信仰取向上与内陆趋向分异。沿海神明信仰的区域化进程相应展开,明清时期尤为显著,进一步形成与内陆分散化态势明显不同的体系化格局,而这一体系化又是在"高层—低层"之间形成地域层级的转换中逐步实现的。这不仅是地域社会变迁的深层反映,更隐含着地域社会与民间信仰的内在关联中经常被忽视却又是关键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一、道教咒语文学性的提出 道教咒语的文学性指的是道教咒语所具有的文学特质。在道教咒语中,无论是咒语诗或是咒语散文,道教中人在创造中绝不是把它们作文学中的诗歌或散文来对待的,因为道教中人一向认为咒语具有神谕的性质,不容许文学中的虚构,不允许随意的更改。但道教咒语的文学性却是客观存在的。究其原因,道教咒语创造者们的文化素质(包括文学修养),对咒语文学性的产生的确起着相当程度的作用。试想,如果只是一些文化水准较低的、缺乏文学修养的道士为之,那就难以领会咒语中的无穷奥秘,难以用咒语的形式表现对道体博大幽…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地域宗教史的研究基本方向及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地域宗教与全国性宗教通史不同,它拥有不替代的地位和功能。地域宗教史的学术主题是宗教发展地域特殊性的探索,即地域宗教历时性发展中所特有的规律性。文章提出了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5.
高屋建瓴理扣玄关──评《易学与道教文化》林拓近年来,有关《易经》的书出版了不少,而关于道教方面的著述也时有问世,不过,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研究的高品位学术专著则尚未见之。最近,由国际青年易经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詹石窗先生主持...  相似文献   
6.
林拓 《宗教学研究》2004,3(2):115-119
福建宗教信仰的研究倍受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已取得长足的进展,但对于福建早期宗教信仰的研究却相当薄弱,而早期的状况对此后福建宗教信仰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奠基意义.本文在相关史料勾稽的基础上,试图尽可能地揭示唐宋以前福建佛教与道教分布、播迁与传衍的地域形态.  相似文献   
7.
林拓 《宗教学研究》2005,(3):100-109
策源地的形成及特征是神明信仰区域化研究的关键问题.福建作为中国历史上民间信仰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为信仰策源地的探讨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在对福建主要区域神明信仰的逐一考察中发现,其策源地区位特征从区域经济文化的边缘地带渐次演变为区域经济的次重心(或核心)、区域文化的次重心,而与区域行政、文化中心保持某种微妙关系,并与信仰的地域扩展及信仰主题的逐步确定,具有深刻的共生性和共时性,我们将之概括为"边缘-核心转换"特征.实际上,它是区域市场体系及地域网络发展的产物,是民间社会与国家政治在空间结构上的曲折反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