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汉民族宗教信仰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文结合汉民族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分析了汉民族宗教信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所形成的“天人合一” 的思维模式、宗法性的宗教内涵、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皇权至上的宗教机制、贵和入世的宗教精神以及独具一格的宗教文化等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的许多重要论述,都出现在他们的哲学著作中,是与他们的哲学观点结合在一起的。在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不言而喻,也是处理社会主义新时期宗教问题的理论基础。 “相适应”的客观依据 “相适应”理论的客观依据是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长期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与中国宗教走向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的浪潮,正冲击着宗教这个神圣的殿堂。本文就市场经济与当代中国宗教走向的问题,提出了个人看法,认为宗教有着内在的适应机制,它能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革,发展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宗教的主要走向是世俗化,具体表现在世俗的商品经济活动和价值观念被引入宗教之中,宗教将重视社会道德功能和人际感情投入,且与经济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各大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宗教道德进行扬弃和提炼,继承和发扬它的传统美德,对于现代的道德建设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探讨宗教与社会精神文明的关系,首先要肯定宗教在当代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有它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因为,人需要有信仰,它实际上是一种期望、信念、目标,一种精神支柱。没有信仰的人,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期望、信念、理想,也就是缺乏一种生命的冲动和创造力。当然,人更需要理性,它是人生道路上更为重要、更有价值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6.
论点摘编     
21世纪宗教学在中国发展的憧憬 首先,建立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同时亦体现中国学术特色的中国宗教学体系是我们中国学人在21世纪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宗教学体系绝不指仅由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学术群体所创立的单一体系,而是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多元景观。中国宗教学体系构  相似文献   
7.
林兆荣 《福建宗教》2001,(1):18-19,17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最近他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又重申:“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这是我们树立和发扬好的学风的最根本的要求。只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