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法门惠恭大德之碑》于校订录文的基础上做了初步考释,认为此碑为惠恭禅师自树以“昭其未悟”,弘法利生。惠恭为唐初三阶教的重要僧人,于法门寺建立了三阶禅院,并被唐高宗敕封为“检校佛塔大德”。在佛学思想方面,惠恭除了承袭信行的学说之外,重禅法、重经教为其特色,显示了唐初三阶教向传统佛学回归的倾向。从惠恭的活动看,唐初朝廷似未特别压制三阶教,而是持听之任之态度的,三阶教后来的衰亡主因在于其教义本身的局限  相似文献   
2.
3.
佛教心性论对于道教心性论的影响本来是不争的事实,但近年却有一些道教研究者大讲二者同时产生而且互相影响之论。本文从道教心性论的历史形成基本问题数方面,对此看法作了商榷。道教的学理化,也就是心性思想的出现,有两个标志,即道性论与道体论的建立。前者几乎是佛性论的翻版,后者则是道家道体论、玄学本体论与佛教理论相结合的产物,而二者一致的逻辑方法就是佛教中观学。  相似文献   
4.
略论佛骨舍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门寺佛骨舍利的出土,为我们从新的角度研究佛教的信仰提供了新材料。尽管佛陀在世说法时,反对任何神灵崇拜,然在其涅槃后还是兴起了规模宏大、影响久远的佛舍利崇拜。目前,我们对这一崇拜形式还缺乏足够的注意。本文仅对佛舍利崇拜的流行情况作一简要考察。一舍利,本来指尸骨、遗骨之意。佛陀涅槃后,弟子取其遗骨建塔供养,舍利便成为佛家所专用。起初,舍利还是严格意义上的佛身骨。随着佛教的传播,舍利的含义逐渐呈开放势态。不光可以建塔供奉佛祖舍利,  相似文献   
5.
梓溪受我是桐溪雪松正性的弟子.由梓溪受我法师开拓,杭州辩利院实际上成为弘扬天台宗的核心佛寺.《辩利院志》所记录的住持传承截止于第11代住持定海瑞峰法师,传法世系则延续至第14代.辩利院并非十方丛林,而是一座子孙寺院,其住持传承遵循师徒内部的代际繁衍,弟子派字使用了百松真觉确定的“受、灵、岳、心、宗、一、乘、顿、观、印、定、古、今、履”十四字.辩利院从第4代住持起,与蒲益智旭灵峰寺法系有了不少互动.桐溪雪松法系在辩利院弘扬天台宗近200年,这足以说明,近代佛教史籍以蒲益智旭灵峰寺法系一统天下的传承谱系是在史料遗失的情形下形成的,并非历史的全貌.  相似文献   
6.
杨维中 《佛学研究》2004,(1):146-159
隋唐时期,道教继续延续了在佛道论争之中建构自身心性思想的历程。特别是唐初佛道论争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日后道教心性论的形成与成熟起了推动作用。两次佛道争论高潮中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对于唐初佛道论争所涉及的心性思想方面的内容作了分析,认为二教对于“道”与“道体”范畴的不同理解以及对于“道法自然”、“道生万物”等本体论、本源论命题的不同看法,不能不说与佛教思想的激发及其佛道争论的刺激有重要的关联。特别是佛教心性论只是道教思想家进行思想创造的“前理解”与诠释背景,他们的诠释对象仍然只能是道教及其道家思想传统,因此,道教心性论思想的若干命题即便是与佛教的相关部分非常相似,但其基本精神仍然是道教的。换言之,佛教心性论影响道教心性论的最大者其实是哲学方法,而非简单的名词与命题的移植或模仿。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宋代以来盛传的<楞严经>之真伪之争作了总结,对经中的基本思想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佛寺"三纲"的排序在唐初获得了确认。唐代政府法典《唐律疏议》明确规定"三纲"为上座、寺主、维那。然而,关于唐代"三纲"定型的时间,有论者将其界定为唐开元年间。其实,现在留存的资料显示,在贞观四年(630)前后,"三纲"的职名和排序已经定型。  相似文献   
9.
《四十二章经》在中国佛教的早期传播中起了较大的作用。现存《四十二章经》的版本也混入了不少大乘思想,特别是有些语句有明显的禅宗特色。这都是后来流传过程中好事者妄加进去的,不能依此来论说东汉、三国时期两种版本的面目,更不能依此而得出此经乃中土摘编而成的结论。中土撰述或在中土摘抄说缺乏基本的文献支持,不是出于误解史料就是查无实据。以道安《经录》未收来怀疑此经非汉代所翻译,是当代人自设的主观标准,不足凭信。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有一个孝的传统,父子关系是家庭的最重要关系。这与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有关,也与中国家庭模式的独特性有关。古代中国的家庭模式与西方不同,当代中国最接近现代化的城市家庭,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模式有着重大差别。从古至今,抚养老人主要是个人或家庭的事情,社会及政府并不为此承担太多的责任。年老的父母与其子女生活在一起,直至弃世而去。当代的中国,封建性的家庭已告解体,家庭伦理也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为儒家处理父子关系的孝道,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经过改造,是否可成为今日中国家庭伦理的重要规范?本文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