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持盈有道”中的德性意识水质上积淀着一种对存在的关怀。《周易》从盈极生亏、满则把损、盛则入衰的“无道”法则中深刻领悟到“人道”有盈而持盈的存在辩识,以“不失其正”命题勾勒出在进退存亡之间以中道而持盈的持盈路径,其基本格调是持盈于德性之中的。在《周易》把这种存在关怀转向一种对待盈的关怀使得持盈于德性之中深深地契入在先后关怀、忧乐关怀、生死关怀之中,令我们看到《简易》“持盈有道”中的德性既是一种生存因又最一种本体因;在与《老子》持盈路径的比较中,更令我们看到《简易》“持盈有道”中的德性本体理念的哲蕴。  相似文献   
2.
悔字求缺持盈──曾国藩运用《周易》的一个实例杨建祥曾国藩其人,诸熟历史精通哲理。他以《周易》取象路径,揭橥天道忌盈人造忌满,晓之以悔字求缺,洞见持盈之道。这一思想是很深刻的。曾国藩写道:“观《易》之道,察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是,月...  相似文献   
3.
“熟”,是中国文化一个极富意 蕴的概念。曾国藩的“熟”辨,也别具一格。曾国藩论“熟”,取“先立定规模后求精熟”和“仁亦在乎 熟之而已”,为“熟”之路向;讲“熟仁有恒”和“熟仁有悔”,确立“熟”中应有的“几 ”因素;窥“熟中有志性”和“熟在有通性”,引“熟”走向种审美意境和自由境地。曾国 藩的“熟”之境界中包蕴种深刻的成熟意识,在成人成文成万事之中。同样,在讨论“熟” 中,使儒道(庄子)在各自的熟境理念中引向种共同旨趣。  相似文献   
4.
笔者认为鬼神迷信思想也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鬼神迷信观念的存在也有着文化深层结构上的原因。通过对儒家的“鬼神观”和“天命观”的探讨.笔者认为儒学的这样一种“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下的二人互相制约”的思维模式.决定了儒家文化在根本上对鬼神迷信思想有着实际的支撑。因此.要想从根本上破除迷信思想的存在,宣传无神论的思想,就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转变,吸收科学和理性精神进行重新的解构与建构。  相似文献   
5.
“熟仁”观念,源于孔子。孔子的“熟仁”观念,充分突显熟仁之实践境界,一种对于成人之道的独特理解;并且孔子的“熟仁”观念在透过《诗经》的照观里,令我们看到孔子的“熟仁”辨识(包括后儒的阐释发微)无疑深化了“熟”作为中国文化一个极富意蕴的概念在孔子的这种“熟仁”观念中对于中国人“成人之道”的特定理解和独特智慧。  相似文献   
6.
当官戒巫,风化自兴——读(元)赵素《为政九要》有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元代学者赵素撰&;lt;为政九要&;gt;一文,以“俾后进者之为政云“.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官箴,赵素倡导“当官戒巫,风化自兴“的观点,尤有深义.……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易学精蕴,尤以其读《易》风格显著,它贯融于读《易》致思和读《易》致用之中。究其至要有八个方面以读《易》为正业,朗诵《周易》得义生情,读幕僚《易》作品、与其幕友切磋探《易》.切已读《易》有点评,读《易》把握是心经,读《易》有悟感人生,人文境之美,占卦。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其人其事其思想,与《周易》甚有渊源。  相似文献   
8.
中国无神论思想史中保存了当官戒巫理论的中国古代官德一种反巫传统。宋人吕本中《官箴》正式提倡:“当官者,凡异色人不宜与之相接,巫祝尼媪之类,尤以清心省事为本。”当官者为政,坚决不信巫、不尚巫、不师巫,坚决不与巫接触。明人吕坤《治道》明确提出:“禁邪  相似文献   
9.
南宋学者吕本中撰过<官箴>一文,倡导"为官不接异色人",这一"戒巫"官德,析来是颇有意味的.<官箴>直言: "当官者,凡异色人不宜与之相接,巫祝尼媪之类,尤宜疏绝.要以清心省事为本."  相似文献   
10.
郑端字司直,清初(今属河北)枣强人。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间累擢偏沅巡抚,素履淳谨,历任著声,终江苏巡抚。一生著述较丰。所著《为官须知》中写道: “山人星相之类,最善持人长短,稍有不如意,即含沙射人。士夫中有极不喜此辈者,或同年亲友书至者,一概屏去,非情也。宁与之数金辞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