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鹘宗教史上的萨满巫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萨满教在回鹘中流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以万物有灵论为思想基础,内容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方面。在 763 年摩尼教传入回鹘之前,该教一直享有国教的地位,巫师颇受回鹘统治者宠信。当萨满教的国教地位被摩尼教取代后,其影响并未消失,而是以改变了形式——巫术继续存在于回鹘社会中,以致影响到今日维吾尔族、裕固族的社会文化与习俗。  相似文献   
2.
回鹘道教杂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 吾 尔 族 的 祖 先 回 鹘 是 我 国 古 代 北 方 地 区 具 36.4,第 212~225行 ;有 悠 久 历 史 和 灿 烂 文 明 的 民 族 之 一 , 以 善 于 兼 容 外 第 30卦 离 , 回 鹘 文 作 kün … … 编 号 : T Ⅱ Y来 文 明 而 著 称 于 世 , 宗 教 信 仰 多 种 多 样 , 先 后 信 奉 36.11,第 161~173行 ;过 的 有 萨 满 教 、佛 教 、摩 尼 教 、景 教 、袄 教 、道 教 和 伊 第 41卦 损 , 回 鹘 文…  相似文献   
3.
山西多佛塔,闻名久矣。佛教传说,印度阿育王曾造84000座舍利塔,中国有19座,其中山西占其5。它们分别是姚秦河东蒲坂塔、晋州霍山南塔、齐代州东古塔、并州净明寺塔和并州榆社塔。而更闻名于世的则是山西应县佛宫寺所存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的木塔。  相似文献   
4.
河西回鹘之佛教杜斗城杨富学9至14世纪,河西回鹘的佛教及其文化相当发达,在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及安西榆林窟中至今尚保留有他们重建、重绘的洞窟20余所。敦煌、酒泉等地先后发现的回鹘文佛经,如《金光明经》、《阿含经》及净土诸经写本甚多。本文以这些回鹘文化...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博物馆藏道教《十戒经传授盟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刊布了甘肃省博物馆藏敦煌道教写卷<十戒经传授盟文>及题跋(甘肃省博物馆编号017号).<盟文>记述了年廿一岁的道士索澄空入观与师傅签订传授规约等方面的内容,明显属道教的科戒仪轨,为敦煌道教历史与仪轨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文中详细考证了神泉观的位置,认为其应在沙州城东四十里的清泉驿,而非过去所认为的神沙乡的阳沙里或平康乡的修武里.  相似文献   
6.
敦煌写本《五台山圣境赞》为晚唐五代僧人玄本撰写的赞颂五台山的诗歌集,由11首诗组成,分别颂赞了文殊、普贤二菩萨、五台诸峰、金刚窟、阿育王塔、罗睺罗肉身等圣迹,语言典雅优美,富有想象力,堪称五台山颂诗的上乘之作。诗集以五台山诸圣迹为主线,宣扬了五台山的奇异与神圣,同时也反映了中印佛教的结合和中原与敦煌的佛教文化交流。这些诗作冲破中国传统的俗诗和雅诗之间的壁垒,也不受宗教与世俗之别的束缚,视角独特而新奇,堪称印度佛教文化对中国诗歌创作产生影响的力证。  相似文献   
7.
8.
1362至1365年间,藏传佛教噶玛噶举黑帽系第四世活佛乳必多吉巡礼西北,其间曾对敦煌的两座文殊窟进行布施。这两座文殊窟,其一应为敦煌莫高窟第61窟,其二应为瓜州榆林窟第2窟。当时蒙古豳王家族统治敦煌,推崇藏传佛教,在莫高窟、榆林窟大兴佛事,将敦煌藏传佛教的发展和石窟营建推向高潮。蒙古豳王家族成员及其境内的河西回鹘人都敬奉文殊菩萨,崇拜五台山,从回鹘文题记可以看出,他们把莫高窟第61窟和榆林窟第2窟都视作文殊菩萨的道场。藏传佛教的盛行与蒙古豳王家族对文殊菩萨的崇奉,应系乳必多吉巡礼沙州并对文殊窟进行布施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关于回鹘摩尼教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摩尼教于763年传入回鹘,由于其简单的义理比较适合于草昧初开的回鹘游牧社会,容易为普通民众所接受,加上回鹘统治者的大力扶持,故而发展迅猛,很快取代萨满教而成为漠北回鹘汗国的国教,势力渗透到回鹘汗国社会、经济、外交及文化的各个方面。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崩溃,摩尼教势力随之受损,但仍为西迁后的回鹘统治者所尊奉。至11世纪中叶以后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0.
最近,印度考古局在东印度奥里萨邦(即玄奘所说的“乌荼国”)的佛教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枚世所罕见的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佛教印章得以重新面世。这枚陶质印章体积不大,内容却十分丰富。首先可以看到的是一具做工精细,象征着佛教的法轮。法轮二侧靠下各有一鹿,相向对视。显然,它表现的是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而创立佛教这一场面。外侧书有铭文,清晰完整。该印章出自印度现存的最古佛教遗址之一——拉利格里的一所僧房内。据学者们研究,当属八、九世纪的遗物。值得注意的是,根据铭文,我们可以看出,拉利格里的一切佛教设施都统归整个佛教界所有,既不讲地区之别,也不讲教派之分,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当时印度佛教社会的历史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