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中学生友人间执行“分享分担”规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宜音 《心理学报》1991,24(3):103-111
本研究试图通过研究友人间执行的规范探析友人关系的社会心理学实质。本研究综合使用问卷法、故事投射法和现场实验等方法,围绕“分享分担”规范进行了(1)该规范的执行界域、角色差异与公平原则;(2)该规范与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关系;以及(3)社会评价情境对执行该规范的影响的探讨。其结果表明,(1)我国中学生友人间执行“分享分担”规范的界域分布在“利他亦利己”至“利他不利己”之间;友人间角色差异对“分享分担”行为产生影响;友人间的分配以“平均原则”为主导。(2)我国中学生友人对“分享分担”规范的执行与“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有着正相关,表现出文化的特征。(3)在社会评价情境下,被试的行为接近社会规范。这些结果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对友人关系社会心理学实质的解释须考虑价值取向这一变量,在集体主义取向的文化传统下,友人关系的实质不是互惠和交换,而是分享和整合。  相似文献   
2.
本对台湾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等人从事的有关中国人个人现代性研究,从理论立场与研究策略、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与英克尔斯的比较以及存在的问题这五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回顾和评论。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9月16日~18日由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省社会心理学会主办,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黑龙江省社会工作学会协办的第十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学者和学生以及新西兰、新加坡、日本等地区的华人心理学家400余人出席会议。自1995年起,"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在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导致文化价值观的跨国界传播, 也可能因为侵蚀地方(local)传统文化使人感到恐慌。文化排斥现象就是人们对全球化过程的反应之一, 它是指人们为了使传统文化免遭污染而可能对外来文化表现出的排斥。文化排斥反应出现的前提是双文化启动效应, 即在两种或多种文化共同出现的情境中文化的类别属性被凸显出来。其中, 厌恶性情绪是双文化情境激发出文化排斥反应的中介机制。文化排斥反应具有的边界属性:内群体象征性文化被污染、人们感知到外来文化的入侵性、或存在性动机被唤起、具有较高认知需求、受类别化思维启动、对外来文化认同较低或对内群文化认同较高时, 人们更倾向于对外来文化表现出排斥性反应。未来研究将借鉴文化排斥研究范式探讨更广泛的群际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略论宗教崇拜的社会心理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崇拜是一种制度化了的、特殊的社会行为,具有特殊的社会心理内涵。由于它所具有的社会心理功能常常为人们所忽视或不解,因而大大增加了宗教崇拜的神秘性。宗教崇拜既有与其它仪式行为和宗教行为相一致的社会心理功能,又有着可以满足人们的某些特殊心理需要,由特殊心理机制导致的特殊的社会心理的功能。本文主要探讨宗教崇拜所具有的“心理慰藉”、“社会教化”和“社会认同”三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早上好!非常高兴在元旦刚过、春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们举办一次心理科学与文化建设的论坛(或者称研讨会),请来各位专家,就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各抒己见.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研讨会,将来逐渐形成一个机制或者一个平台,以便使我国心理学界在面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时,能够相互交流、彼此沟通.  相似文献   
7.
自我与他人:四种关于自我边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0年代以来关于"自我"边界划分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四种社会心理学理论进行简要述评,这四种理论是Greenwald等人关于"公我"、"私我"和"群体我"的理论,Smpson关于"自足性自我"和"包容性自我"的理论,Markus和Kitayama关于"独立性自我"和"互赖性自我"的理论以及杨中芳关于"个己"与"自己"的概念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纪丽君  吴莹  杨宜音 《心理学报》2023,55(3):421-434
时间知觉是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映射,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意涵。本文聚焦时间知觉广度这一概念,探讨中国人的时间知觉广度及其对自我连续性和社会变化观等心理过程的影响。通过综合讨论诸多实验发现提出,中国人具有较大的时间知觉广度,包括具有显著的过去取向和未来取向。较大的时间知觉广度提升了中国人跨时间的自我连续性,并且影响着中国人看待世事变化的变化观,这些特点又进一步影响到其它心理过程,例如对苦难和幸福的解读,在股票市场中的决策等。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特点可能是中国人在应对不确定性和重大危机时表现出更强的心理韧性和复原力的心理基础。本研究还指出中国人时间知觉广度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包括整体性思维、过去现在未来互嵌互动和双向延展、与自我连续性和社会结构相关联以及具有道德属性等。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时间知觉广度的文化心理比较模型,并分析了时间知觉广度对自我同一性和文化同一性的影响结果。希望本文能为进一步研究“中国人应对历史危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