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厚斌:当前,中国油画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繁荣,对每一个画家而言,都提供了无限个选择的可能.能谈谈你在油画创作上的价值取向吗?  相似文献   
2.
李鑫 《天风》2022,(7):40-42
<正>近年来,笔者每年都会带领青年团契的肢体拜访不同的教会,比较欣喜地留意到各教会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接纳和使用神学生,有些地方还积极为青年神学生搭建平台,为他们提供更为包容的侍奉空间。然而,笔者在与这些神学生沟通时,却感到初踏教会岗位的他们,在被使命激励的同时,同样有着各自的迷茫和困惑,  相似文献   
3.
广告作品评价系统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从1990年至1991年,在全国许多城市对消费者的电视和报纸广告作品的一般性评价进行了调查,分别获得了五至六个基本评价因素:可信度、吸引力、适合度、感染力、认知力和必要信息;通过控制试验,又获得了它们的相对重视度和广告作品评价的数学模型: B=∑a_k ·r_(kj)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外倾性、敬畏、自我控制与生活满意度间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858名成人进行调查。研究采用偏差校对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置信区间法,采用AMOS22.0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发现:(1)外倾性、敬畏、自我控制与生活满意度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2)外倾性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3)外倾性可以分别通过敬畏、敬畏→自我控制两条间接路径对生活满意度产生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成人的敬畏、自我控制在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间具有链式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网络欺负现象逐渐成为网络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发生率约为60.8%,且每年都在呈增长的趋势,这对青少年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故本研究主要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影响,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和性别起到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447名青少年作为被试(男生205人,女生242人,被试年龄范围为11~17岁,平均年龄为14.17±1.35岁),采用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网络欺负问卷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运用SPSS 22.0及AMO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Harman单因素法表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期心理虐待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14,p<.01),儿童期心理虐待与青少年网络欺负呈显著正相关(r=.44,p<.01),领悟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网络欺负呈显著负相关(r=-.15,p<.01);(2)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模型各指标均达到了临界值(χ^2/df=2.67,GFI=.90,TLI=.91,CFI=.92,RMSEA=.07);(3)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21,p<.01),领悟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11,p<.05),同时,儿童期心理虐待与领悟社会支持的交互项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19,p<.01),简单斜率检验表明,对于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网络欺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54,p<.001);对于高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网络欺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17,p>.05);(4)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性别的交互项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28,p<.001),简单斜率检验表明,对于男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网络欺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54,p<.001);对于女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网络欺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13,p>.05);由此可说明,儿童期心理虐待是青少年网络欺负出现的助推机制,而领悟社会支持和性别是青少年网络欺负出现的抑制机制,它可以弱化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造成的创伤。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网络社会排斥、疏离感、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及传统攻击行为间的关系,选取6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网络社会排斥问卷、一般疏离感量表、网络攻击行为量表及大学生攻击行为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 网络社会排斥、疏离感、大学生传统攻击行为及网络攻击行为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 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和传统攻击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 疏离感在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和传统攻击行为的影响中均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鑫 《天风》2022,(2):45-47
<正>《提摩太前书》3章16节是使徒保罗对上帝奥秘或真理的总结1,如果追溯这节经文之前的内容,我们会发现3章16节似乎同之前的内容并无太大联系—3章1节至7节是论在教会中做监督的资格,8节至13节是论在教会中做执事的资格。不过,  相似文献   
8.
志愿工作投入直接影响志愿服务活动运转的效果,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工作投入影响机制展开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角色认同理论,构建了以主观规范为自变量、大学生志愿工作投入为因变量、角色认同和志愿服务激情为中介变量的一个链式双重中介模型。通过对330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层次回归和Bootstrap检验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模型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主观规范对大学生志愿者志愿工作投入有正向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角色认同和志愿服务激情传递的,志愿服务激情的中介效应更强;角色认同和志愿服务激情在主观规范对志愿工作投入的影响机制中起着链式双重中介作用。研究为大学生志愿服务领域相关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借助眼动仪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熟练阅读中快速读者与慢速读者对语境预测性的利用是否有差异。实验1比较快速组与慢速组在中央凹加工高、低预测词的差异。实验2对比两组读者利用副中央凹预视(相同、相似假字、低预测词和不相似假字)加工高预测词的差异。实验1结果显示两组读者有相似的预测性效应:对高预测词的注视时间比低预测词更短。实验2结果显示两组读者的预视效应存在差异:慢速组在相同预视下对目标词的跳读率高于低预测预视,而快速组在这两种预视下的跳读率差异不明显但高于慢速组;慢速组在低预测和不相似预视下注视目标词的时间分别长于相同预视,而快速组的这两种效应较小。结果表明,两组读者利用预测性的差异表现在副中央凹加工阶段,即慢速读者比快速读者利用相似预视激活预测性信息的效率更低,且在低预测或无效预视下对词汇的识别和语义整合更困难,这说明慢速读者在词汇加工中更依赖语境且对无关信息的抑制更弱。这些结果支持词汇质量假说。  相似文献   
10.
李鑫 《天风》2022,(9):39-41
《罗马书》1章8至15节的信息,是保罗向罗马教会陈明自己希望前去拜访的心意,而且愿意以此为契机向罗马教会分享属灵的恩赐.根据资料显示,罗马教会并非是由保罗或其他使徒所建造,但是保罗却在言词间显出对罗马教会的关切,在这种关切的背后是保罗福音观的体现,即:无论哪里的肢体,无论是哪些人传讲的福音,都因为基督而成为一体,且不分彼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