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李贺  莫雷  罗秋铃  莫然  俞梦霞  黎沛昕  衷禾 《心理学报》2014,46(9):1347-1354
探讨签名的位置以及是否预告签名信息对个体诚实行为的影响, 同时探究不同承诺形式对个体道德行为的调节作用, 从而揭示签名对个体道德行为影响的机制。实验1比较不同签名的位置与是否预告签名信息两种条件下, 被试在有奖抛掷骰子的游戏中的诚实性表现。结果发现, 当游戏前告知需要签名时, 签名位置对被试的诚实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而在游戏前不告知需要签名时, 上位签名的被试比下位签名的被试更倾向于做出诚实行为。实验2比较口头承诺方式与签名方式对个体诚实行为的影响, 结果发现, 口头承诺与上位签名均能促使个体做出诚实行为。结果表明, 签名对个体道德行为的影响, 是通过启动个体的自我认同感而实现的; 签名位置的效应, 实际上是由于启动的时段不同造成; 同时, 通过口头承诺的方式, 同样可以启动个体的自我认同感, 从而促进其实施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2.
欺骗检测一直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问题。基于欺骗理论的认知视角, 研究者提出欺骗检测的认知负荷取向。采用隐瞒信息测试这一测谎范式, 通过操纵认知负荷影响个体在虚假反应时的记忆-反应冲突解决过程, 考察增加认知负荷对欺骗检测的影响, 以期更好地揭示欺骗检测的认知机制。在此基础上, 以普通人群和犯罪嫌疑人为被试探查基于记忆-反应冲突的欺骗检测的行为和生理指标, 并根据获得的行为和生理指标, 采用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建模, 预测个体的欺骗行为。研究结果将服务于司法、安防和人际交往等领域的欺骗检测。  相似文献   
3.
欺骗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识别欺骗则是人们的一项重要能力。研究表明,人们的欺骗识别能力仅仅略微高于随机水平。本文关注基于行为线索的欺骗识别研究。首先,介绍欺骗识别的准确率;然后,结合Brunswik的透镜模型从欺骗线索的有效性和欺骗线索的利用两方面分析识别准确率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高识别准确率的途径。最后,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情绪性注意是一种对具有情绪意义的刺激进行选择和加工的注意.由于刺激的情绪效价能调制人脑的感知和注意系统,因而,与对中性刺激的注意相比,情绪性注意的神经机制更加复杂.较早的研究显示,杏仁核对感知皮层的调制对情绪性注意起关键作用.近期的证据表明,杏仁核对注意功能网络的调制可能是其重要的神经机制.本文梳理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证据,主要强调情绪性刺激对注意的警觉、定向和执行控制网络的调制,发现情绪性注意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可能涉及一个以杏仁核为核心的多重功能网络.  相似文献   
5.
基于道德与清洗的联系,我们假设,人们可能在经历非道德范畴的负效价事件后也会引发出“清洗”的倾向,而在经历正效价事件后则会引发“保留”的倾向。三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结果表明,被试在回忆道德或非道德范畴的负效价事件时,都会更多地选择具有清洗功能的物品,表现出“清除”负效价事件的倾向;相反,被试回忆正效价事件时,则会倾向选择具有保留功能的物品,表现出将正效价事件“保留”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甘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仍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墙铁壁仙人辞汉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