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育倦怠指的是由于父母角色和长期的养育压力而导致的一组负性症状,具体包括与父母角色相关的极度耗竭感、与子女的情感疏远和父母角色的低效能感。学者们采用风险-资源平衡模型来对养育倦怠进行解释,并围绕其测量、前因变量和后果变量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问题:澄清养育倦怠的概念内涵,发展科学的测量与评价工具;重视养育倦怠与后果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充分关注文化因素在养育倦怠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谎言可测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生活在谎言的世界里。为了自尊说谎,为了虚荣说谎,为了掩盖失败说谎,为了某种利益说谎,为了爱说谎,为了恨说谎。说谎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成就”之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统计,每人在每周中至少撒较大的谎达13次之多。乔伊斯·布拉泽博士则指出:一个美国人平均一天要说200句谎话。 诚然,并非所有的谎言都是有害的,正因为如此,人类还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际关系能力对青少年社交自卑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社会适应性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人际关系能力问卷、社会适应性因素量表、社交自卑感量表和一般健康问卷对841名中学生进行施测。采用中介模型的潜变量路径分析、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多样本恒等性检验等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人际关系能力能够预测青少年的社交自卑感和心理健康;(2)社会适应性在人际关系能力与社交自卑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会适应性在人际关系能力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应重视人际关系能力这种基本人格特质对青少年社交自卑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充分考虑到社会适应性在这种关系机制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中、小学生自卑感结构及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考察学生自卑感结构及其发展特点,并给出探索性的评定标准,从社会比较的视角出发,分别以大、中、小学生为被试,编制《大、中、小学生自卑感问卷》。结果发现:(1)《大、中、小学生自卑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生活自卑感、学业自卑感、社交(性格)自卑感是学生自卑感体验的重要内容,但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生活自卑感、学业自卑感、社交(性格)自卑感又有不同的所指。(3)性格自卑感在学生自卑感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桥梁与中介的作用,社交自卑感是学生性格自卑感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工作场所欺负的内容结构与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中国文化背景下工作场所欺负(workplace bullying)的内容结构及其测量进行了研究。通过自行研制的工作场所欺负内容问卷,对全国7个城市750名企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了436份有效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N=229)表明,我国工作场所欺负内容由人身攻击、工作压制和社会排斥三个维度构成。三因素模型在验证性因素分析(N=207)中得到了较好地验证。内部一致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也表明,基于我国文化背景下编制的工作场所欺负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其对员工情感承诺和离职意向等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中职女生社交自卑感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心理健康的关系,采用社交自卑感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来自河南省内2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066名一年级中职女生进行间隔半年的两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89.21%的中职女生有社交自卑感体验,中职女生的社交自卑感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相关显著,农村生源中职女生的社交自卑感显著高于城市生源中职女生;(2)家庭适应性可以边缘预测随后的社交自卑感,心理健康可以显著预测随后的社交自卑感;(3)社交自卑感、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式在城市生源和农村生源的中职女生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4)来自再婚/离异家庭中职女生的心理健康对随后的社交自卑感的预测作用高于来自完整家庭的中职女生。本研究表明,中职女生存在比较明显的社交自卑感,社交自卑感与家庭功能、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动态联系。  相似文献   
7.
分别对大、中、小学生被试进行IAT、EB、CFII测量,以探索是否存在内隐自卑.结果表明,大、中、小学生的三种测量都表现出显著的内隐自卑效应,备年龄学生都存在内隐自卑.  相似文献   
8.
工作倦怠评价标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5,自引:1,他引:54  
李永鑫  李艺敏 《心理科学》2006,29(1):148-150,153
本研究运用工作倦怠问卷、一般健康问卷和自尊量表对四个样本的834名被试进行调查,初步制订了工作倦怠的评价标准。结果发现:(1)可以以耗竭分数〉25、人格解体分数〉11、成就感降低分数〉16作为工作倦怠的临界值;(2)工作倦怠从程度上可以分为零倦怠、轻度倦怠、中度倦怠和高度倦怠四种水平;(3)工作倦怠的评价标准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相似文献   
9.
养育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吗?养育倦怠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养育倦怠指的是由于父母角色和长期的养育压力而导致的一组负性症状,具体包括与父母角色相关的极度耗竭感、与子女的情感疏远和父母角色的低效能感。学者们采用风险-资源平衡模型来对养育倦怠进行解释,并围绕其测量、前因变量和后果变量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问题:澄清养育倦怠的概念内涵,发展科学的测量与评价工具;重视养育倦怠与后果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充分关注文化因素在养育倦怠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我欺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艺敏 《心理科学》2007,30(6):1445-1448
西方哲学、心理学等领域对"自我欺骗"开展了有影响力的研究。早期的理论家关注自我欺骗的意识特征。弗洛伊德通过指出意识和无意识可以由动机推动,开创了自我欺骗研究的新阶段。众多研究者采纳了弗洛伊德的思想,解释了为什么自我欺骗在自我服务偏向、社会称许性、进化等行为中起重要作用。自我欺骗作为一种个体普遍经验到的心理现象,其可能是自我服务偏向的本质所在。文章最后分析了心理学界开展自我欺骗研究的意义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