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王时槐是江右王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将善恶视为念能否顺本性而动,对合法性与道德性有清楚的辨析,并注重过恶之辨,意念无明显的邪妄可以视为无恶,但不代表无过。他主张善有本体,而恶无根即无形上的本体,但恶仍有其根源,这就是人的"自离其性"或"甘自弃之"的主观条件,这与康德的根本恶学说可以接榫。王时槐强调改过迁善的根本动力或力量源于自身,他主张人要立志、修治与敦礼,旨在实现心灵转变与在感官方式上的逐渐改良,达到念念归根的状态,从而纠正准则中颠倒的道德动机的顺序,他对静坐的强调则是通过收敛与暂息尘缘,以默识自心,从而达到动静皆能复归本性。  相似文献   
2.
金花  李想 《心理科学》2022,45(3):614-619
本研究使用具身行为范式—动作-句子相符效应(ACE)探讨了动词运动特征在抽象动词具身表征中的作用。实验1验证ACE在考察感觉运动系统参与双音节动词表征问题上的可行性,结果在具体动词中得到了ACE。实验2以不同运动特征值的抽象动词为材料,在高运动抽象动词中得到了ACE,但在低运动抽象动词中未发现ACE;且ACE大小与运动特征评分显著相关。结果证明了感觉运动系统在抽象动词表征中的参与,支持抽象概念的具身表征观点。  相似文献   
3.
永明延寿是五代宋初影响深远的禅僧。他倡修净土,长期以来被视为禅宗领袖接纳弥陀净土信仰的早期典范。在《万善同归集》中,他旁征博引地论证了西方净土的殊胜和往生修行的利益。他使用的“唯心净土”的观念,则巧妙地将传统的“理土”问题放置在净土往生的语境之中,为弥陀净土信仰争取到更多的阐释空间和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4.
欲望的工价     
李想 《天风》2006,(12):24
一次有位天使,寻找歇宿地方。有两家人:一家房子高大华丽,一家很是简陋。天使去敲第一家的门,财主推窗一看,就从客人的头顶打量到脚底, 见他穿着褴褛不堪的衣服,想他袋里一定没有钱, 摇摇头说:“我不能留宿,我的房子堆满了五谷,还是到别处去找宿罢!”天使转身走向穷人房子,穷人出来欢迎,热诚款待,天使喜出望外。他又烤些马铃薯,拿了一些牛奶,一同吃饭。  相似文献   
5.
贝聿铭是杰出的华裔建筑师,是世界最具代表性的"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他的作品自然而简洁,庄重而大气,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典范。那么,这种风格是怎样的表现形态?这种风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力图通过对贝聿铭的代表作进行分析,找到形成这种美学风格的奥秘。  相似文献   
6.
李想 《美与时代》2023,(7):15-17
汉末魏晋时期,绘画功能论发生了由重视绘画的“教化”功能向重视其“畅神”功能的演变,这一演变与汉末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哲学思想息息相关。分析汉末魏晋时期哲学思想的演变,并探讨绘画功能论的演变对中国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对中国画美学思想和哲学内涵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唯心净土”是唐宋时期汉地佛教思想家在解释经典、构建修行体系过程中形成的语汇。研究者们常将其作为一个既定的概念看待,却难以阐明其真实意涵。实际上,唯心净土从未形成固定词义,历史上的佛教思想家们通过对其不断定义、诠释、使用、批判,表达自己对于弥陀净土信仰和念佛往生修行的态度。“唯心净土”话题的开展,激发了僧团之间的对话交流。弥陀净土信仰在此过程中逐步得到汉地各大佛教宗派的重视与认可。  相似文献   
9.
10.
李通玄是唐代著名华严论师,他所撰写的《新华严经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新华严经论》中,李通玄树立了"迁权就实"的判教风格和"取象表法"的释经路径。他在进行净土判释时采取"权—实"二分的归类方式,否定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实在性。同时,他创造性地使用"唯心净土"的概念,并将其判作"实土",由此开启汉地净土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新的论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