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曹宇  李恒 《心理科学》2021,(1):67-73
采用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判断任务,考察熟练手语使用者和无手语经验成年听人的跨模态语义启动效应。结果发现:1)在象似词条件下,两组被试判断汉语语义相关词的反应时均快于语义无关词,说明手语象似词和汉语词之间存在跨模态语义启动效应。2)在非象似词条件下,仅手语熟练被试判断汉语语义相关词的反应时快于语义无关词,无手语经验被试判断汉语语义相关词和无关词的速度没有差异。这是由于前者心理词库中的手语词和口语词共享语义表征,而后者主要依赖手语象似词的视觉模拟性。整个研究表明,中国手语和汉语间存在跨模态语义启动效应,但该效应受到手语词象似性和手语学习经历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李恒 《心理科学》2016,39(5):1080-1085
早期有关时空隐喻表征心理现实性的研究因囿于有声语言而饱受批评,近年来兴起的手势和手语研究为该问题的证明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一方面,手势在三个空间维度上均可形成时空隐喻,有力地回应了反对派对概念隐喻理论在语言和概念层面循环论证的质疑;另一方面,手语空间运用的独特性以及文化图式的复杂性,导致其时空隐喻表现形式更为多样,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类型学证据。未来研究还应当注意心理学、语言学以及民族学等多学科的交汇融合,建立起概括力更强和系统性更完整的理论框架,将口语、手势和手语同时囊括其中。  相似文献   
3.
李恒  曹宇 《心理学报》2016,(4):343-351
采用同形异义词干扰任务考察第二语言水平对英语–汉语单通道双语者和英语–美国手语双通道双语者语言抑制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高水平英语–汉语单通道双语者的语言抑制能力较强,但低水平英语–汉语单通道双语者与英语单语者的语言抑制能力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少量的双语经验不足以导致双语认知优势;(2)不同水平的英语–美国手语双通道双语者的语言抑制能力差异不显著。所以如此,与英语–美国手语双通道双语者不存在口语和手语的双语表征加工竞争有关。整个研究表明,双语认知优势效应与双语者的二语水平以及通道经验有关。  相似文献   
4.
李恒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4):637-642
空间偏向意指人们在注意刺激物时普遍具有方向上的偏好.对其成因,目前主要存在“大脑说”和“文化说”两派观点.前者认为大脑的不对称性是决定因素,而后者则认为阅读和书写习惯等文化因素是主要成因.本文在综述空间偏向研究后指出,以上两派学说在解释力上各有得失,但并非完全对立,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大脑-文化说”才能更好地解释空间偏向现象.  相似文献   
5.
李恒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9):1496-1503
指示性手势通常被定义为指明空间中某个物体或处所的手部动作, 但其是否为人类交流系统所独有, 心理学界做了大量研究。通过回顾这一领域的主要理论以及相关争论, 结果发现:动物既可能具有使用指示性手势的能力, 也可以解读手势背后的社会认知意图。未来研究在克服样本数量不一致、实验任务笼统以及研究方法单一等不足的基础上, 还应当注意心理学、语言学以及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交汇融合。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九五五年十二月对在北京的苏联专家所作的通俗演说,其中错误一定很多,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7.
李恒  曹宇 《心理学报》2018,50(10):1083-1093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考察汉族和羌族被试内隐时空映射的联结方向及其影响因素。实验1利用时间图表任务发现, 汉族被试对“过去在前”和“未来在前”两种内隐时空映射没有表现出明显偏好, 而羌族被试更加倾向于使用“过去在前”的内隐时空映射。由于二者均使用汉语, 但其内隐时空映射却存在差异, 显示出时间语言和时间思维的分离性。实验2利用时间焦点量表考察汉族和羌族被试对过去和未来时间的关注程度。结果发现, 前者对过去和未来的注意力程度相当, 而后者表现出较强的“过去朝向思维”, 说明文化中的时间焦点偏好可以较好地预测二者的内隐时空映射。实验3利用时间概念分类任务发现, 内隐时空映射有利于促进汉族和羌族被试时间概念的表征和加工, 出现了“隐喻一致性效应”。整个研究表明, 汉族和羌族文化中个体对待时间的态度可以决定其内隐时空映射联结方向, 支持“时间焦点假设”。  相似文献   
8.
李恒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6,(6):617-624
采用听觉刺激-口头问答任务考察汉语母语者对指示性时间句和顺序性时间句的加工。结果表明:(1)对指示性时间句,被试的加工不受听觉刺激的呈现位置影响,时间概念与空间知觉之间无法形成对应的自动化联结;(2)对顺序性时间句,汉语母语者对出现在前方的"较早"事件和出现在后方的"较晚"事件反应快,出现了隐喻一致性效应,即汉语母语者更倾向于用"前"表示过去,用"后"表示未来。整个研究表明,对于汉语母语者而言,"自我参照点"和"时间参照点"两大时间隐喻系统都具有心理现实性,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运动经验参与,并由此造成汉语母语者在听觉任务中对指示性时间句和顺序性时间句加工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心理学家迈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从天花板上悬下两根绳子,两根绳子之间的距离超过人的两臂长,如果你用一只手抓住一根绳子,那么另一只手无论如何也抓不到另外一根。在这种情况下,他要求一个人把两根绳子系在一起。不过他在离绳子不远的地方放了一个滑轮,意思是想给系绳的人以帮助。然而尽管系绳的人早就看到了这个滑轮,却没有想到它的用处,没有想到滑轮会与系绳活动有关,结果没有完成任务。但是很多人看到滑轮后,习  相似文献   
10.
利用空间方位"前"、"后"来理解和表征时间概念是人类语言和认知的一个基本特点。然而,人们心智中的内隐时空映射方向并不总与语言中的外显时空隐喻表达一致。近年来提出的"时间焦点假设"认为,人们内隐思维中的前后时空隐喻映射主要取决于时间焦点,即认知主体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等时间事件的注意力。大量研究表明,与时间注意焦点相关的诸多因素,如文化态度、个体差异以及生活经验等都有可能影响内隐时空映射,为"时间焦点假设"提供了支持证据,同时也反映出人类时间认知系统的灵活性与可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