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7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出版提供给我们一幅关于社会主义思想早期发展的图景,使人更清楚地看到它同哲学和社会学中现行讨论之间的联系。这一联系即早期马克思对此曾多所涉及的异化现象。在这篇论文里,作者指出对异化现象的现时流行的两种主要探索方法——本体论的和社会学的方法——的特征并提出这种看法:早期马克思对这一现象的分析中的黑格尔的本体论和经验社会学之间的紧张关系反映出这一分析——对理解人的地位的一种贡献——的优点而非弱点。  相似文献   
2.
存在主义是当代的一个很重要的哲学运动。它集中注意于现代人的困境、他从存在的异化、他失去和有(Being)的接触。它唤起对现代基本危机的注意,这一危机乃在于人对形而上学的空虚的体验、他的彻底的怀疑和失望、他对“上帝死亡”的恐惧、以及不迷恋于物质与技术的魅力。它强调人亟需恢复有的神秘感,对人类同胞的忧和乐的同情的分有,以及积极实现存在中所固有的充分的自由和责任。在西方,经过许多世纪,哲学思想的发展转了一个圆圈。它从苏格拉底以前的希腊哲学家对有的本质的关心和苏格拉底对自我或人的存在的奥秘的批判研究开始。然后它  相似文献   
3.
本文原系作者(W.Heisenberg,1901—,著名物理学家,现任西德慕尼黑的普朗克物理研究所所长)受慕尼黑巴伐利亚艺术科学院的邀请而发表的一篇演讲,后来刊于西德《总汇》杂志(《Universitas》英文版)1965年第3期。这里译出的是该文全文。一、作者在本文中大力宣扬他的物理学的唯心主义。他否认基本粒子的客观实在性,他认为这是“对真实事实的一种过分粗糙的简单化”。半个世纪以前,列宁就曾嘲笑那些物理学的唯心主义者,他们叫嚷说,物质消灭了,只剩下一些方程式了。现在海森堡用差不多同样的口吻说,很难认为基本粒子“存在于时间空间中”,它们已经“消失到某一门数学的那种透明的明晰性之中”。坂田昌一在“关于新基本粒子观的对话”一文里对海森堡的这种观点就作了这样的评述:“他认为由于宇宙方程式的发现就求得了万物的最终的形式因。”巴克莱在二百五十多年前曾说,“我完全不能理解,怎么能撇开人的感知来谈物的绝对存在呢?存在就是被感知。”现在海森堡则借用现代物理学的一些术语表达了差不多完全相同的思想。他说,“对于最小的物质构成成分来说,每一次观察的过程都产生巨大的干扰,我们不再可以独立于观察过程去谈论粒子的活动”;“我们所能探讨的只不过是这样一些过程,这些过程仅当我们通过粒子和其他物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去考察粒子的活动时才发生”;结果是,“自然律……已不再涉及基本粒子本身,而只涉及我们对基本粒子的认识。”此外作者还认为心与物已融合为一。他说,“把世界划分为主体与客体、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身体与灵魂……终于不再适宜并导致种种困难”,“这个古老的划分已不再适合于作为洞察现代自然科学的出发点。”他的这段话和阿芬那密斯的“我们的自我和环境的不可分割的同格”这句话,又是何等的相似!总之,海森堡的自然观其实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不过是“巴克莱主义”和“马赫主义”的披了现代物理学外衣的新的翻版罢了。二、作者认为,世界危机的根源乃在于技术发展得太快。他十分荒谬地把世界上的“许多困难”归因于“过去五十年内技术的……异常迅速的扩展”。他悲观地说,今天,“技术的发展不再意味着前进了”。为了论证他的观点,作者还引证了庄子《天地篇》中的一段活。他认为庄子所说的因使用机器而造成的“神生不定”,乃是对现代人的状态的“最恰当的描写”。作者又十分悲观地说,要克服“神生不定”而达到“人的确定性”,所走的道路“将是漫长而艰苦的”,“而且我们不知道在路途上我们可能必须经受的是怎样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哲学的轉变     
作者认为目前已掌握了一种逻辑方法,它使传统的哲学体系(被称作“形而上学”)间的争论成为不必要的,传统的哲学争论已到结束之时。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哲学的转变”。这个所谓“转变”实质上就是把传统的哲学问题,也就是把哲学的基本问题宣布为没有意义而加以取消。即不再认为哲学是一种世界现,而把它降低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现将其主要论点提要如下: “我确信我们正处在哲学底最彻底的和最后的转变之中,……即哲学体系间的无结果的争论已到结束之时。……现在已经掌握了这种方法,它使每一个这样的争论在原则上成为不必耍的。……维特权斯坦(在1922年的《逻辑哲学论》中)是推进到达个决定性转变的第一个人。“每一种认识乃是一种表达,一种描述,……而这能以任何的方式,通过任何的语言,应用任何一种任意制定的记号系统来达到的。所有这些可能的描述方式……必须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就是它们的逻辑形式。一切知识只是由于其形式,才成为知识……。这一简单的见解……使传统的认识论的问题得到解决。对表达、描述的本质的思考……代替了对人类认识能力的研究。……因此没有在原则上不能回答……不能解决的问题。迄今认为不能回答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无意义的文字序列。”“无论哪里存在着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在理论上人们总是能够指明导致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证实的活动,即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最后终点,总是同样的:即出现由观察、山直接经验所断定的确定的事实。……除通过观察和经验科学以外,对真理没有其他的检验和证实的方法。……每一门科学都是知识的系统,即都是真的经验命题的系统,……全部科学都是知识的系统。在此之外,不存在‘哲学的’真理底领域。哲学不是命题的系统,它不是一门科学。”“哲学就是这样一种活动,通过这种活动,陈述的意义被发现或被确定。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使命题得到证实。科学所涉及的是陈述的真理,哲学所涉及的乃是陈述所说的到底是什么。……形而上学者的努力一向都集中在这一荒谬的目标上,……就是要说那不可说的东西。……形而上学的没落并非因为它的问题的解决是一件人的理性所不能胜任的事,而是因为根本就没有这种问题。”“我们认为不确定的和纯粹或然的性质是与哲学不相容的,……这是因为或然性或不确定性概念是完全不能应用于明确意义的活动,而这种活动是哲学所赖以构成的东西。……的确,只是由于这种性质,哲学体系间的争论才能终止。……今后将不再有谈论‘哲学问题’的必要了,因为人们将哲学地谈论一切问题,这就是说,有意义地和清楚地谈论一切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于任何一个知道宇宙论的长期思辨历史并知道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中是有限或无限这种问题的显然无止境的争论的人来说,近来科学的宇宙论所面临的情况是颇具戏剧性并颇有重大意义的。我们可以问道,科学家真的就要发现宇宙的时空结构——这一发现会使过去的无穷争论停止下来——了吗?经验方面的探索真的能为我们提供关于宇宙的可靠的知识吗?这些知识是自从人们朝天空抬起双目并用他们好奇的头脑对这个最深奥之谜探求某种回答以来所渴望得到的。情况显然具有理智上的最伟大的意义。然而,正因为宇宙论如此地具有前途,因此对于正提供给我们的这种知识进行分析,就特别地必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他的《人的人性》(《The Humanityof Man》)一书的第一章。该章共分五节。在第一节里,作者对人道主义下了如下的定义:“人道主义是由自然人和他的超越的可能性所构成的一种二重性,”“人道主义…是把人加以理想化的一种行为准则、文化运动或教育纲领,”“人道主义把人看作值得赞美的对象”等等。作者避而不谈人道主义所“理想化”了的人究竟有怎样的阶级属性。培里不是把人理想化了,而是把人抽象化了,抽象为一种没有阶级内容的超阶级的虚构。这样就掩盖了人道主义这一资产阶级思潮的阶级实质。在这一节里,作者又说,“当代的人道主义……在颇大程度上是作为对其他某些思想的抗议而发展起来的。”作者所列举的几种思想之一是:“共产主义的泛滥促进了无神论和唯物主义。”这就一语暴露了人道主义的反动本质:所谓当代的人道主义,也就是反对无神论、反对唯物主义的反共主义。同时培里又特别抬出了“自由”的幌子作为反共主义的“武器”。他说什么“人的什么东西被认为是值得赞美的?……人所特有的尊严乃在于他的鉴识自由的能力。”在第二节里,作者鉴于自然科学有很大的威望,极力强调人道主义与自然科学、与科学的决定论相一致,以避免人道主义因反对自然科学而被削弱。作者又说,“我们……生活在变化、行动、暴力和混乱的时代。……技术的进步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他认为解决的办法是“设计一种全人类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敌对的信仰被允许在和平竞赛中。……证明自己是真理。”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想通过所谓“全人类的”“和平竞赛”来达到反对共产主义、巩固帝国主义制度的目的。在第兰节中,作者论到人道主义与技术的关系。他说“反对或低估技术,会使人道主义注定成为废物。”他吹嘘人道主义“就像它适合于原始动力的时代那样,它也适合于核子能的时代。”在第四节中,作者谈到人道主义与道德的关系。他认为只要不把道德同禁欲主义等同起来,“把道德设想为对欲望加以组织以去掉冲突而代之以合作”,把道德理解为“不反对欲望本身而只是反对欲望的放纵”,那么“人道主义与道德之间的对立就不再有任何根据了。”总之,作者极力要把人道主义与道德说成一致来为人道主义吹嘘和辩护。在本文的最后一节里,作者谈到人道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与“功利主义”、“快乐主义”以及与宗教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作者所著《经验与预言》(《Experience and Pre-diction》,1938)一书第1章(“意义”)的第7节(其中有个别脚注未译)。作者认为,间接命题(即不可能直接证实的命题)的意义是不可能绝对证实的,即不能确定这类命题的真假值,而只能确定它的可靠度,亦即它的盖然度。于是作者提出用意义的盖然论来代替意义的真假论。  相似文献   
8.
这本书是作者的演讲集,其第一卷出版于1961年,书名是《作为行为者的自我》。在该书里麦克缪雷教授提出了人格主义的本体论,其中主要范畴是‘自我’而不是‘实体’或‘过程’,并且提出了一种置于‘我做’而不是‘我思’之上的行为主义的认识论。在现在所出版的这本第二辑里,作者解释道,“人是由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我’只作为‘你和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弗朗克的《近代科学及其哲学》(《Modern Science and its Philosophy》,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49)一书的第10章。作者曲解二十世纪物理学的成就,用所谓“物理学的危机”来为唯心主义作辩护。他特别歪曲和攻击列宁的经典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正如作者在该书导言中所供认的,整个这一章都是用来反对“列宁对马赫物理学概念的抨击”。他一开始就借批评机械论来否定唯物主义,他说:“今天我们知道不能机械论地而只能通过抽象的数学公式去描述和理解自然。……既然数学公式是某种纯精神的东西,就不能再在唯物主义的意义上去理解世界,唯物主义必须被唯心主义所代替。二十世纪的物理学是唯灵论的或唯心主义的世界现的一次胜利。”他还引用了一些唯心主义者的著作,在他们看来,宇宙是“由纯思维所构成”(秦斯),“整个关于实体底物质的概念消失了,……剩下的只是某种概率,……原子或电子等等……都是在永恒流动中的种种形式”(巴芬克),“物质世界是由基始精神构成的”(文策尔),等等。在作了许多这样的引证以后,弗朗克就发出了这样的呓语:“所有这些说法表明,在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危机中,唯心主义的支持者有多么巨大的成功的希望。”弗朗克竭力攻击辩证唯物主义,歪曲引用列宁的著作。他表示不同意列宁把马赫的学说说成是巴克莱主教哲学的直接继续。他竭力为马赫辩护,他说马赫“用以建立起全部科学的感觉是与现实世界无矛盾的。”弗朗克否认实证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变种,但他的论证恰好证明他自己正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和马赫主义者。他说,“没有一种方法能科学地表述出现象世界与实在世界之间的区别。……机械论借以构成其世界的……物体……也不过是一种……感觉的复合。既然不能做出或许会解决这个问题的任何实验,那么是否真地存在着和感觉不同的一件东西(一个物自体)这个问题,对科学来说,也就是无意义的了。”这不是彻头彻尾的马赫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吗?按照他的这种说法,甚至究竟有没有实在的物质世界这个问题也是‘无意义的’了。  相似文献   
10.
维纳在《控制论》一书中说“信息就是信息,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泽曼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了这个问题。他不同意维纳的观点,他认为“信息既非独立于物质,也非独立于能量。”“在发出、传递和接收信息时,它总是和物质的成分连接在一起。信息只是在数学的抽象中独立于这些成分。”作者说,要批判几种趋势:①机械论的,它把性质上高级的降低为低级的,把有机体降低为一种机器,把质降低为量;②唯心论的,它把信息同物质的因素分开,把信息看作像一个独立实体那样的本原的东西;③二元论的,它把信息和能量解释为两个分离开的问题。作者表示竭力要证明信息依赖于物质和能量。他举出以下的论证:①没有物质的媒介(它使信息的传递成为可能),认识的反映过程是不可能的;②意识的内容(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结果)不能独立于物质的基础——神经及其生理过程——而存在,③我们的认识(关于客观实在的信息)如果正确,把它们应用于改变物质世界时,就会取得它们所包含的积极的东西。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在控制论的系统里,信息发生、循环、相互交换和相互传递。但信息是什么?它同物质和能量的关系怎样?它同时既是一个消息,又是一个组织和对这个组织的度量。因而它与物质相关联并揭露出其中某些新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