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中的佛     
今年是佛历2550年,释迦牟尼诞生至今已经2550年了!当今世界上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到拜佛的普通人,都对佛怀有崇敬、感恩的心情。“众牛难度誓愿度”,佛就是为度众生而来的。不论是什么样的人在佛面前都是平等的,众生对佛的敬仰十分自然。但是人们心中对佛的认识与理解却同各自不同的因缘并不一致,关于这一点我想得很多。陈秉之先生曾多年在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工作,作为教务方面的负责人他接触到了大量现象与事实,同时也深深地认知了佛祖的深意。他写道:“巍巍足下俯群生,室盖幡幢簇众神,倘使当年身  相似文献   
2.
一 无锡马山有祥符古寺的遗迹,祥符禅寺原名灵山庵,几经兴废至宋祥符年间改名为祥符禅寺。如今此地还留有千年银杏、八角井、白莲池、梅椿、石墩、香积厨等遗迹。遗存的古物反映了人间兴衰无常的历史,印证着今天香火的鼎盛,在佛脚下感受佛光普照的兴旺。  相似文献   
3.
李家振 《法音》2005,(6):16-20
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赵朴初居士逝世转眼就是五年了!1996年1月,他曾大病一场,几乎离去却又回来了。历经生死,他口占了一首诗:一息尚存日,何敢怠微躬,众生恩不尽,世世报无穷。这是他真心的流露,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就是这样精进不息。他常常问别人:“你信佛吗?”有人立即给予肯定的答复,也有人红着脸支吾起来。答复肯定的人不一定真明白“信”字的内涵,支吾难言的往往是既不明白信佛是怎么回事,又不愿随便敷衍的老实人。赵朴初居士对这个“信”字是认真而明确的。他说:“信,首先是对佛的信任,然后认真去理解,理解后便要去行,最后从行…  相似文献   
4.
忆周老     
李家振 《法音》2005,(11):35-36
周绍良先生是著名的学者,我一向很敬重他。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不理解他。这固然有年龄、工作关系带来的差距,也有我对佛教在信仰与文化上的浅薄有关。我认识他的时候,他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所长,是我的直接领导。他知道我学过音乐,曾让我研究明永乐年间钦定、由南北曲组成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集》。我听后不以为然,觉得这种课题太陈旧,与现实距离太远,甚至认为他保守,有点迂。那时我发现他对工作和生活中许多杂事常常视而不见,对人们有兴趣的流言蜚语充耳不闻,也听到一些人私下议论他,说…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医学,总结了我国古代医家长期的临床经验和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汲取了天文学、物候学、地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逐步形成了以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方法;以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诊法学说、辩证学说、预防学说、治则学说、五运六气学说及医学心理学等学说为基础理论的中国医学理论体系;建立了以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为主要特点的中国医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彼岸     
曹禺先生去了,我没赶上送他。为此,我十分遗憾!少年时我是他的戏迷,那时我常常一个人躲在屋子里朗读他的剧本,至今我还能背得那里的一些台词。可惜,过去我们一直无缘见面!几十年过去了,我和他相识在北京医院,这时他已是一个住院多年的八旬老翁,我也年近花甲了!看到少年时深情崇敬的人,如今正受着老与病的折磨,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可是他从不流露感伤,只是平静安祥地望着别人,镜片后的双眼仍然炯炯有神。阅历了人生舞台上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我们已无心情再谈戏文;经过了风风雨雨冬去春来的岁月,心中自然涌出人生的终极…  相似文献   
7.
老家的鸽群     
中国人在习惯上往往把祖居地称之为“老家”。我的老家,听老人们讲,早在上个世纪,在家庙前的石碑上即镌刻有十六代的名字。看来这确实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老家”了。 在老家还有久已栖息于此的鸽群。它们来我家“落户”究竟已过了多少代,却未见文字记载,所以,谁也说不清楚。但,它们来此“落户”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上一个世纪。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前中国佛教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寿诞一百周年,这位老人的生命跨越了近一个世纪,他一生做了很多事,涉及的领域也很广泛,他既是宗教领袖,国家领导人,又是书法家,诗人,佛学家,就在筹备他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之际,  相似文献   
9.
李家振 《法音》2010,(6):30-32
<正>赵朴初先生逝世转眼已是十年了。在他逝世至今十年中为拍摄赵朴初专题片,我采访了一些生前与他有关的人,对大量资料进行了回忆、思索;又为协助编  相似文献   
10.
主持寄语 从来在家而学佛之人,依我看似有两途:一是由烦恼中学,一是从慈悲上学——请注意,这里并非谈学佛修行次第,而只是说的最简单最表象的某种现实情景:前一种人始终紧捏着功利的追求在手上,虽然也发心,也行善(这当然已很不错了),但终因境界不高,其烦恼也就始终如影相随,紧跟着他心中那一点功利——可以概括为“观音有相,而慈悲无相”。后一种学佛之法,正如本文作者所表述的真正属于观音才有的那种精神——“法身无相,慈悲为相”,与前一种情况正好相反,是一种没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