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利用停止信号任务考察了202名一至六年级小学生抑制能力的发展趋势。被试完成一个视觉上的图形判断任务,在25%的试次中,呈现一个声音信号要求被试抑制反应。以无停止信号下的反应时来衡量反应执行能力,用停止信号反应时(SSRT)来衡量反应抑制能力。结果发现,反应抑制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具体表现为五六年级儿童的抑制能力优于三四年级和一二年级学生的抑制能力。对于反应执行能力,三四年级与一二年级没有差异,而五六年级的成绩显著优于其他年级。结果表明,五六年级儿童的反应执行能力和反应抑制能力都有显著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6~12岁儿童冲突适应能力的发展,本研究使用经典的Flanker任务,考察了181名一至六年级小学生在冲突任务中的成绩。结果发现,冲突效应在各个年龄段都显著,但是冲突效应大小在不同年龄段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对于冲突适应效应,在反应时和准确率上都发现了冲突适应的证据,表现为不一致试次后的冲突效应减小和错误率降低,并且,冲突适应效应的大小在各个年龄段也没有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对于6~12岁左右的小学生,冲突适应效应已经稳定存在,并且,不存在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3.
个体经历严重创伤性事件后可能会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在创伤经历中形成的情绪记忆是以后发展为PTSD的重要病理机制。PTSD的形成涉及到情绪记忆的过度巩固, 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信号可增强情绪记忆的巩固和再巩固。因此, 在创伤记忆的巩固和再巩固期间阻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信号, 而在创伤记忆的消退期间增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信号, 可能会破坏和或抑制病理性的情绪记忆, 从而预防或治疗PTSD。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中国运动员赢分和输分后的表情, 通过行为学和脑电技术比较面孔表情和身体姿势的加工机制。实验1探讨了赢分与输分面孔和身体的效价和强度, 实验2考察了图片的情绪类型(中性、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 实验3采用脑电技术比较了赢分和输分情绪的神经机制。3个实验的行为结果表明, 相比面孔, 身体信息更能区分赢分和输分的效价, 而且身体姿势传递的情绪内容相对单一, 面孔表情传递的情绪内容相对复杂和多样化。脑电实验的结果表明, 身体的情绪信息能更早地被大脑识别, 表现在N170成分上, 面孔表情的情绪效应, 反映在EPN成分上。在加工的晚期, 面孔和身体条件下, 均观测到胜利比失败表情诱发了更大的LPP成分。结果表明, 大脑在多个阶段对身体姿势进行情绪评估与分类, 为行为上身体对效价的高区分性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5.
朱湘茹  刘昌 《心理学报》2008,40(3):283-290
为了考察被试在不能意识到任务中包含冲突的情况下的认知控制过程,将产生SNARC效应的奇偶判断任务看作是一种潜在的冲突任务。大小与反应手一致的视为一致的试次,大小与反应手不一致的视为不一致的试次。根据不一致试次之前一个试次的类型将其划分为iI(不一致—不一致,incongruent-incongruent)试次和cI(一致—不一致,congruent-incongruent)试次两种类型。对冲突适应过程的分析表明iI试次的反应时显著快于cI试次,iI试次和cI试次相比,两者的脑电在大约260~300ms的时间段内在FCz位置上差异最大。偶极子分析表明差异波的产生源定位于背侧前扣带回(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这些结果与前扣带回的意识监测理论并不一致。最后结合冲突监测理论和其他解释前扣带回功能的理论对研究结果做了相应的解释,认为冲突适应可以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