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对科学史后现代主义观的反思曹天予近年来有种种迹象表明后现代主义在科学史中越来越流行。它对学科的传统观点的挑战是严重的。不仅编史学工作的真理资格受到拒斥,而且历史事件的意义也被用当代文化加以解释,从而使历史失去了客观基础。进一步说,给历史事件以因果说明并勾画出其进步轨迹的任务被抛弃,取而代之的种种解释是玩弄文字游戏的结果。这一切都来源于后现代主义者否认理性和进步并提出一种取代科学史特征的概念体系。后现代主义的一个不寻常的特色是其理论不理论化。后现代主义者攻击本质论,于是就没有一个前后一贯的观念体系可被视为“本质的后现代主义”。有多少后现代主义者就有多少后现代主义。作为哲学思潮,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主要由法国哲学家提出,他们主要关心的是批判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全部批判集中于启蒙时代的理性概念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若要坚持科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的严格的认知标准,放弃把事实当作解释的基础的思想(即解释的成败取决于它忠于事实的程度)是很困难的。如果不要求史学著作的真实性,历史学家以认知为基础的责任就无从谈起,而在科学史学实践中就会产生“怎么都行”的混乱局面。(欣摘自《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年第3期)对科学史后现代主  相似文献   
2.
科学和哲学中的后现代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任何关于后现代性的讨论都要求澄清现代性概念和它基于理性的反思计划。后现代性的固有的现代主义本质起源于理性的批判、元话语瓦解的结果以及对解放的新文化观的迫切需要。与暗指一个历史时期和一种社会的现代性不同 ,后现代性只涉及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作者认为后现代性是一个不确切的术语 ,它不过是伪装的现代性。在它指对现代性的拒斥时 ,它是无意义的。只有在辩证的世界观中作为对还原论和工具理性的批判 ,它才有意义。它只是对现代性的反思计划的精致扩展。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关于“人的问题”的哲学探讨,广泛地引起了哲学界和社会上的关注和兴趣。全国的大多数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和许多报纸,都曾刊登了有关的文章,并在报刊上和学术会议上开展了讨论。从发表的论文之多、问题涉及面之广、分歧之深刻等方面来看,在哲学领域近期的学术讨论中是少见的。应该说,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它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如何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去研究这个问题,是摆在哲学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肃任务。 社会上出现一种广泛的理论兴趣,一般说来,总是反映着认识现实的某种较深刻的需要,因而也就值得重视,值得花费力气去进行探讨。目前,理论界的意见是:关于“人的问题”是哲学上带根本性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不论从理论的还是实践的角度去看,也不论是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去看,都应当持续地和更加深入地探讨下去,并且期望能够取得较大的积极成果。 我们认为,这种期望本身就是积极的。所谓成果,不能单看论文的数量,主要是看在探讨真理、掌握真理上所达到的高度,要看人们在认识真理的基础上能达到什么程度的统一。当然,对于学术问题不应当勉强地人为地去统一意见,那样做并不利于学术发展;但是,通过研究、讨论,逐步地在一些方面取得一致的看法,并且最终在根本点上也达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历史之间的现代与后现代图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今的现代与后现代之争中 ,焦点已不再如后现代运动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首先在诸如建筑学、电影、舞蹈和音乐等领域崭露头角时那样 ,仅仅是美学趣味和艺术风格问题。这种争论关涉到道德思考和哲学思辨 ,但又不局限于此。如今 ,战场已转移到现代文化最后的 ,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堡垒 ,即科学。自从在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起 ,科学的运用就成为一般公众和科学家自身道德审查的对象。而从 5 0年代后期以来 ,对于科学的批评 ,已从对其使用或滥用的批评 ,拓展到对于其基本原则的批评 ,这种批评在美国由T .库恩、H .普特南和R .罗蒂所代表 ,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