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的科学研究方法的产生会带来科学的革命。创立完善的心理学定量研究方法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以此为指导思想,作者第一次对统计学运用于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作了理论探讨,指出不加分析地用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问题会产生根本性的错误,并得出了两点具体的结论。指出了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定量研究方法。其次,本文对心理学建立数学模型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心理学建立确定性数学模型是不恰当的,应侧重建立随机或模糊的数学模型。最后,作者分析了数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心理学运用数学的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儒家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咨询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景怀斌 《心理学报》2007,39(2):371-380
儒家思想曾居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鉴于文化的传承性和对心理健康作用的必然性,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应当充分关注。文章强调,不宜刻板化否定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基于心理咨询的常见问题,文章初步讨论了儒家思想对心理咨询可能有贡献的9个领域:人生意义、应对、生死教育、哀伤辅导、心理调节、人际认知、社会生活技能、人格发展、心理咨询技术等。进而,讨论了以儒家思想为资源,以心理学为目的,通过整理和发现、发展、操作化和验证等环节,构建儒家心理咨询学说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五、灰色自我元动机理论无疑,动机的产生是个过程,以往的动机理论不少对其概括和分析。那么,灰色心理科学观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机的激发阶段,是个以灰色自我为基础,对内外有关事物进行解释,从而使其具有主观、自我化意义的过程。主体以此为前提,再进行进一步反应。我们已分析,论证了心理的灰色性,动机活动中同样具有灰色性,我们要进一步明确指出的是,自我在心理活动中,特别是动机活动中是个体对外部反应的基本标准,具有筛选作用,它决定个体是  相似文献   
4.
试论理性的德性成就主义景怀斌,徐素琴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历史性的转型时期。由于时代、历史及文化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等原因,目前我国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行为严重失范,人的丈化素质与现代化的需要不相适应。要改变此种境况,更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个体认...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心理科学观和动机理论。动机研究的不足和心理实践的要求都提醒我们,应从新的出发点对动机进行开创性的研究。作者认为,新的出发点应当是:动机研究中坚持现象学研究和严格的定量研究的统一;坚持自我观、整体观和偶然观。这些出发点客观要求对心理的性质进行反思。作者为此提出了灰色心理科学观,进而从理论上指出传统心理统计学理论上有根本缺陷。就动机而言,作者认为动机过程为:在灰色自我解释有关刺激因素而使其有主观意义前提下元动机决定了动机的产生和强度,动机的维持和调节则由个体的自我有效性知觉和自稳调节机能,即自我指导系统执行。  相似文献   
6.
“忠恕”是中国文化中的概念,“通情”则多见于西方心理学。“忠恕”实质为“推己及人”,“通情”实际上是“推人及人”。“忠恕”过程是意义认知过程,“通情”则为情感体验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同时运用它们才能达到准确、恰当的人际认知和互动。  相似文献   
7.
心理健康观念对心理症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景怀斌 《心理科学》2003,26(5):932-933
1 前言  人的行为受观念影响 ,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如此。如基于2 0 0个相关研究的分析表明 ,有较高的精神信仰 (spirituali ty)水平的人表现为较少的精神问题。Levy等发现 ,有积极生活观念的人 ,比持消极、否定性生活观念的人多存活了 7.6年。有报告消极的竞争观念与与身心症状、抑郁有直接关系。不仅如此 ,对“心理健康”现象的看法也影响着心理健康行为。如美国人常常认为 ,“心理疾病的人是不稳定的和有危险的。”等等。这样的看法 ,导致了人们回避与心理疾病的交往 ,障碍了心理患者就医。Corrigan认为 ,心理疾病的耻辱化标签和偏见加…  相似文献   
8.
儒家是要成德的。儒家为什么要成德 ?这就是儒家之所以为儒家的精神动力问题 ,从心理学看则是动机问题。儒家成德的精神动力源于孔子“以德配天”的天命思想。“以德配天”的思想一方面为成德找到了外在本原依据 ,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人的主体性。但面对天不应德的现实 ,孔子虽然以盲目命来化解 ,但儒家的成德内在合理性毕竟受到怀疑。先秦儒家通过“时”来化解这种质疑。后儒则逐步从外在预设向个体内在、本然性方面转换 ,逐步形成了以张载为代表的人的内在本原成德观。虽然如此 ,面对成德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 ,外在的盲目命思想一直保留下来。这样内在本然成德动力和外在“际命”化解的思想从内外方面使儒家成德动力得以维系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儒家的人格结构及心理学扩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儒学的核心是"成人"。"成人"的构成的因素和结构如何?这是理解儒家学理、中国人精神面貌的重要方面。文章从儒家典籍入手,归纳出其人格结构因素为"仁"、"礼"、"知"三因素。"仁"、"礼"、"知"体现出"德"属性,互动决定了儒家人格结构的"仁道"终极目标和"知命"社会功能——"命"可行时,外在事功,实现"外王";"命"不可行时,内在超越,完善心灵。"仁"、"礼"、"知"的充分发展并"知命",即为圣人、君子;不完全发展,即为民;缺乏则为小人。文章进而尝试从儒家的人格结构拓展出现代心理学意义的人格结构理论。  相似文献   
10.
问题的提出动机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众所周知,人的绝大部分行为是有动机的。所以,动机问题不仅是心理学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重要的实际问题。但是,目前心理学对动机的研究还很不够。现在,国内外对动机的研究多采用定量的方法,如问卷法,主题统觉测验等。固然,这种研究有许多优点,但是这种方法不易弄清影响动机的因素如何作用,动机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因而,单这种方法不能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对动机的研究有必要作定性的分析。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