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友善既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标签,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体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准则。友善诠释和承载着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宽容友善、互相帮助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意愿。以和谐共享为价值旨归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友善第一次提升为核心价值观,使友善在化解社会矛盾、维系和营造和谐社会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21世纪以来,友善核心价值观成为研究的热点,就友善的内涵、外延、特征、要求,以及践行友善面临的困难、挑战与如何应对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友善核心价值观在其内涵与外延及其具体要求的共识有待形成;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制度性意义和世界性意义有待深入研究;友善信仰化的有效路径有待探究。  相似文献   
2.
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魅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明理 《学海》2008,23(3):5-10
在以物质依赖关系和价值多元为特征的时代,贬抑崇高不可避免,这也是马克思主义魅力弱化的时代背景.当前马克思主义"冷漠症"甚至"污名化"的现象不容低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和生命力在理论上表现为,它体现了科学真理性和人民利益价值性相统一的合理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尺度与人民群众主体尺度的统一,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在实践上表现为,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未变决定了它仍然是当今引领人类解放的思想旗帜,社会主义国家何时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何时就能取得成功,相反,必导致其失败,这是已经被实践所充分验证了的不争事实.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与其说是理论上既存的,毋宁说是实践中生成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实证研究,当下婚姻道德观的文明程度在不断提升,爱情动因既功利又超功利.爱情的存在只是婚姻满意的前提,夫妻经济地位的平等和物质生活务件的逐步改善才是婚姻持续幸福的保障.爱情和道德责任相互结合是确保婚姻美满的两大支柱.对婚外情宽容而不纵容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4.
唐朝的时候.洛阳有一座寺庙,建造在风光旖旎的郊外。寺庙里金碧辉煌,香烟缭绕。信男信女络绎不绝地来求神拜佛。然  相似文献   
5.
杜威论道德与人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论道德与人性黄明理伦理思想史上还没有哪一种道德观像杜威的实用主义那样使世人产生两种如此截然不同的相反态度,即被一些人奉为圭臬,又遭一些人强烈的批判。批判者认为他的实用主义道德观是典型的道德工具主义,不仅大大地亵渎了道德的崇高性,而且从根本上取消了...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尺度”和“以河流为尺度”是考察河流价值的两种不同向度.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旗帜下,河流的生命本体被忽视,河流的经济价值被盲目追逐和过度利用.面对全球性的河流危机,“以河流为尺度”的河流中心主义兴起,成为对传统理念的反拨,但它矫枉过正的偏颇要求建立“人河互为尺度”的互主体性的、相互回馈的河流伦理观.从自然整体论的角度,确立新的河流价值现和基本权利,旨在承认河流自身的生命及其内在价值,维护河流永续生存的权利,进而也是维护人类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7.
黄明理 《学海》2005,(5):162-165
道德理论和规范脱离实际是传统伦理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伦理学研究正在实现三大转向.回归生活,关注个体道德,以及从方法到理论的兼收并蓄,使得伦理学显现出空前的活力.应用伦理学的迅速发展是当前伦理研究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但道德庸俗化倾向和保守主义是伦理学研究视角转换过程必须力避的两大陷阱.  相似文献   
8.
一个有效的理论必有其有限的边界,把握以人为本的边界限度是科学地应用之的前提.以人为本理解泛化进而使用的滥化现象应当引起警惕.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性、目的性和人民利益的至上性,是对权本论、物本论和神本论等的否定.应当避免用以人为本取代具体的法律和规则,模糊道德责任的具体分工和特定担承,以感情取代理性,这是科学贯彻以人为本精神时必须把握的边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以现代科技和现代实践为根据,从哲学视角认真研究了江泽民同志的“科学技术动力观”,认为:科学技术动力观是现代实践格局的哲学映现,它所实现的跨越是划时代的哲理飞跃,它对唯物史观经典框架的突破,为哲学的划时代发展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采用3×2被试内设计考察辨别任务中二次线索化对基于形状返回抑制的影响。结果发现:无二次线索化,IOR出现在长SOA(1000ms)时;有二次线索化,IOR出现在短SOA(500ms)时;两种情况下当SOA足够长(1400ms),返回抑制现象消失。Tipper的抑制机制模型可以恰当的解释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