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09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佛法所要回答的问题,同哲学研究的对象有共同的一面,它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变化的规律有很系统的论述。佛教认为它对这方面的论证所达到的水平高出一切,胜过一切,所以又称佛法为“出世法”、“胜义谛”、“第一义谛”。佛教探讨这一问题的根本目的是提醒人们要破除妄执,从善向上,净化身心,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了说明佛法如何认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问题,略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应付策略的适应性和身心症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张雨新  方新 《心理学报》1990,23(2):107-113
实验在92名大学生被试中调查了应付策略的适应性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使用涉及学习、人际关系、社会与家庭三个应激方面的应付策略调查表检查被试应付策略的适应性,使用Beck抑郁量表和症状检核表度量被试的身心症状。实验发现:应付策略的一般非适应性正相关抑郁(r=.396,P<.002)和恐怖(r=.369,p<.002);非适应应付策略的使用在社会与家庭方面与抑郁正相关(r=.373,P<.002),与躯体化正相关(r=.320,P<.002);在人际关系方面与恐怖正相关(r=.323,p<.002);在学习方面没有显示与身心症状的联系(r<.120,df=90,N.S.)。实验还就应付策略适应性的跨情境一致性问题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办学的实践中,我们学校充分审视教育发展的走势,提出了以和谐教育为核心的特色学校构想。笔者结合本校实际,就和谐教育特色学校的构建作一点粗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