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摆脱盲目被动地适应世界的状况,主体自我需要在认识上把形形色色的个体事物纳入到普遍化的观念系统中,考察不同存在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当精神活动转向对整个世界的存在依据以及人生命运的探寻时,哲学思考承担了反省一切经验现象并对价值判断的标准不断进行质疑的使命。而力求使抽象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知识相对应,以检验那些被人类曾经信赖的普遍存在依据的合理程度,是  相似文献   
2.
心学释义--道教哲学之于陆王心学的一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心学的历史形成过程的考察,认为心学概念最早是由道教提出的,然而心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出现在禅学中,之后才有了陆王心学的发扬光大.但是,心学对心、性、理关系的论述,同初唐成玄英的重玄学基本一致,这说明,中国哲学在由对客体的考察为重点转向对以主体的考察为重点的过程中,道教哲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如重玄学之于禅学,白玉蟾之于王阳明,都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本文立足于现代哲学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分析了儒释道心学各自的基本内涵及历史局限性,认为中国古典哲学从南北朝至明的发展,是主体性观念日益突出的过程.道教哲学与现代哲学,在基本内涵上,具有较儒佛更大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3.
道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教义,尊重生命价值,力求诉诸于丹道的修炼实践使自我生命彻底释放,这种人生态度与独特的实践主张,决定了道教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  相似文献   
4.
强昱 《中国宗教》2013,(2):88-89
离开了个体生命的存在,世界的存在就毫无意义。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论断,显然已成为了道教的精神原则——"生为第一"的认识,凸显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社会政治理论的普遍价值,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严重影响了老子思想的真理性光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小国寡民”的论述具有密切的关系。通过考察老子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各方面分析,原来“小国”意指小政府大社会,“寡民”为寡欲之民。结合“治大国若烹小鲜”与“天下神器,不可为也”等论述,老子将自然无为的思想主张完整地贯穿于对不同层次问题的解释中,构成了全部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6.
六朝以来道教思想的蓬勃发展,直接催生了重玄学的形上学理论。同时还有一股与即将兴起的佛教禅学相媲美的道教心学思潮,正处于萌芽与成长的过程中。虽然在当时的历史地位与所取得的成就,没有达到重玄学那样的高度,但对未来道教认识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甚至超过了重玄学曾经享有的荣誉。成为与佛教禅学既存在着相当共性又具有自身独特价值的思想学说。  相似文献   
7.
本文力求在吸收已有道教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以现代哲学观念,对道教的价值关怀予以分析说明以建立符合现代学科要求的道教哲学形态。由于目前的工作仅是初步提出自己对道教哲学的一种理解,希望能够对此正处于建设中的学科的进展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8.
The bamboo slip essay Hengxian 恒先is historically valuable because it serves to further the ontological understanding and comprehension of issues related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unive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ozi’s Daoist thought. Hengxian explores important propositions such as how “Qi originated and activated itself” and “they came out of the same source but differed in nature” from several aspects. The idea that “Hengxian is ‘being’ without any definiteness” responds to the issue of the relationship of difference and identity of all things in the world, and thus examines the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subjects and objects. It proposes that humans can further underst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universe through cognitive activities and practices such as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in which objective realities are checked. The issues discussed in Hengxian are consistent with Laozi’s Dao de jing, the works of Zhuangzi, Huangdi sijing 黄帝四经 (The Four Classics from the Emperor Yellow) and other Daoist works, and deserve significant attention. Translated by Huang Deyuan from Daojia wenhua yanjiu 道家文化研究 (Research of Daoist Culture), 2007, (22): 539–563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成玄英的《庄子疏》为中心,全面探讨了成玄英重玄学的思想价值。由于成玄英处于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之间,故而重玄学能够在本体论、方法论、心性论、境界论诸方面,吸取玄学与佛学的宝贵思想资源,并有进一步的发展。它的不足,成为宋明理学解决的课题。本文认为,...  相似文献   
10.
三一最早见诸道经者为《太平经》。敦煌本《太平经》残卷(S·4266)云,“精学之士,务存神追,习用其书,守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为主”。《太平经})之三一,具体是指天地人三者合一以致太平与精气神三者混一以求长生。既有政治理想,又有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信仰。《太平经》的作者认为,天地人均由元气演化而成,人的生命存在,为精气神统一的整体,因此,使三者和谐一致即可成为神仙,天地人的合理有序则是实现天下太平的关键。这是道教理论家提出的在本原论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主张。《史记》其实是三一的最早出入。《封禅书》(《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