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仲墓     
管仲墓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北山庄西,南依牛山,北临淄水。现墓封土高十米,墓基东西长三十四米,南北宽十四米。明《青州府志》载:“管仲墓:牛山北麓。旧碑题:‘管子之墓’嘉靖乙巳按察使鲍象贤立石冢上。”今碑已失,仅存石碑座。民国九年临淄县志载:“管  相似文献   
2.
陶甗     
夹砂黑褐陶。侈口,圆唇,折沿,沿内有浅槽,束颈,深腹,腹壁斜直,下收为细腰。袋足肥硕,尖足。有盖,形似覆缽,盖上有桥形纽。腹部有几条凹弦纹和五条刀压式的附加堆纹,足尖处各有一条竖附加堆纹。腹上部有两个横向宽带状(析金),(析金)上有三道弦纹。上部之甑与下部之鬲连为一体,细腰处内有带孔的算子。通高115、口径44.5厘米。  相似文献   
3.
姜太公墓之谜张龙海姜太公墓在何处,是个难解之谜。史书记载主要有三处:一、山东临淄。魏人王象、缪袭所撰《皇览》日:"吕尚家在临淄县城南十里。"《齐记补遗》云:"太公葬于周,齐人思其德,葬衣冠于此。"《临淄县志》(民国九年)载的更为具体:"太公衣冠家,在...  相似文献   
4.
稷下寻迹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王在齐国都城临淄建立的政治咨询和学术研讨的场所,在这里开创了百家争鸣的优良学风。对于稷下学宫的地理位置,史书虽有记载,但不甚具体,古今多有争论。稷下学宫设在齐国都城的稷门还是设在稷山下?稷门是齐城小城的南门西首门,还是小城的西门或大城的西门,是其争论的焦点。今就稷下的历史渊源、古迹遗存,作一点探寻。  相似文献   
5.
《管子》货币思想论张龙海一、关于齐国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交换中演变出来的,是价值形态发展的结果。货币的产生和商品的出现是不可分割的。当人类社会上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后,商品生产来到了人间,而货币也因此而诞生。随着商品生产和发展和商品交换的扩大...  相似文献   
6.
牺尊     
牺尊是古代的一种酒器。《诗经·鲁颂》中有“白牡驿刚,牺尊将将”的记载。这种酒器在商周时期比较流行。《淮南子·俶真训》:“百围之木斩而为牺尊,镂之以剖(?),杂之以青黄,华藻镈鲜,龙蛇虎豹,曲成文章。”这里记述的是木质的牺尊。《梁书·刘杳传》:“古者尊彝皆刻木为鸟兽,凿顶及背以出内(纳)酒。顷魏世鲁郡地中,得齐大  相似文献   
7.
1980年发掘清理的大城西墙北部的排水道口呈东西向,用青石块垒砌构筑,总长42米,宽7—10.5米,深3米左右。由进水、过水和出水三道组成,建筑时间当在东周时期。进水道,为排水道口的东段(即城内部分),西联过水道,东端略超出城墙与排水沟相接,呈西(内)窄东(外)宽的喇叭口形。西端宽7米,东端宽10.5米,长17.3米。南北两壁用石块垒砌,而南壁仅砌了西段,长9.5米。这是因为水自东南方向而来,为防水的冲刷而  相似文献   
8.
桓公台     
桓公台,俗称梳妆台、点将台,秦汉时称环台,魏晋时人称“营丘”。唐代长庆年间建齐桓公庙和管子庙于其上,故名桓公台,实为宫殿建筑遗址,位于临淄齐国故城官城内西北部,距宫城西墙约300米,北墙约600米,现高14米,由泥土夯筑而成,地下夯基呈长方形,南北长70米,东西宽86米。台顶有两层,东、西、北三面陡峭,南坡稍缓。东、北两面150  相似文献   
9.
齐刀币     
刀币亦称刀化,由于齐刀币面文有“化”字,得知原应称刀化(货)。刀化取象于手工业工具——刀削的形状,因此称刀币,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币的一种。齐国首先铸行刀化。《管子·轻重》戊:“令左  相似文献   
10.
治国先治身     
浅谈《管子》养生之道。《管子》对养生之道论述得十分精辟而透彻。在《中匡》中桓公问管仲国君怎样才能建立人民爱戴、邻国亲睦、天下信任的威信。管仲回答说:“始于为身,中于为国,成于天下。”他把治身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治国,最终在治天下。这里讲出了身体是事业的根本,是创业的基础。接着桓公问怎样才是治身,对日:“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