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自编问卷对493名不同背景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内隐学习策略显著低于外显策略,表明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以外显为主;外显策略中,社会/情感策略水平最高,而元认知策略水平最低;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在性别、英语学习难易程度的主观判断以及学业成就水平等因素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特点,女生的策略使用率总体高于男生,英语学习成就越高以及英语学习认知越积极的学生学习策略使用率越高;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发展呈V型趋势,在大三低至谷底,男生的策略波动幅度显著大于女生。  相似文献   
2.
4~7岁儿童内在动机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把内在动机看作是一种特质,将其划分为物为定向内在动机和人为定向内在动机.对110名儿童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追踪(从4岁到7岁).在儿童4岁和7岁时,实验室的自由游戏情境中对他们进行录像观察,编码他们的两种内在动机.由父母报告他们对儿童的控制.结果表明:(1)儿童从4岁到7岁,物为定向内在动机和人为定向内在动机均呈显著上升趋势.(2)在儿童4岁、7岁时,物为定向内在动机和人为定向内在动机均呈显著负相关.(3)在儿童4岁、7岁时,物为定向内在动机均显著高于人为定向内在动机.(4)在儿童4岁和7岁时,父母控制与儿童物为定向内在动机和人为定向内在动机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语音吸引力是个体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索言语吸引力影响因素,以汉语词汇为材料,设计实验分析语音基频、共振峰等物理属性以及词义、声音受喜欢程度和语音性别等社会属性对语音吸引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析物理属性,基频、共振峰等并未能预测语音吸引力;分析社会属性,较之词语意义,声音本身具有的吸引力水平对言语吸引力评价影响更大;而男性和女性对两种性别言语吸引力评价差异不显著。言语吸引力评价在男性和女性间具有一致性:"好声音"比"会说话"更加容易被认为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初中生心理顽强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制心理顽强性量表和中学生牛津幸福感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结果①初中生心理顽强性存在性别差异,年级差异。②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整体不显著,但女生的情绪体验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同时还存在在年级差异。③初中生的责任感和自控感越高,就有越正向的自我感知和情绪体验。结论:心理顽强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提取练习”对记忆保持的促进效应在过去10年获得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与认同。在此基础上, 研究者开始将提取练习研究的关注点由记忆保持转向对教学实践更具价值的意义学习上。本文从提取练习对意义材料学习的促进效应、提取练习在意义学习评估指标上的优势以及提取练习与其它意义学习方法的比较三个方面回顾了提取练习促进意义学习的实验证据, 介绍和比较了两种解释提取练习如何促进意义学习的理论假设, 并且梳理了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提取练习促进意义学习的研究成果。综述表明, 提取练习与重复学习和精细加工学习相比, 在促进意义学习方面更具优势, 值得且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推广。但是, 现有研究中纳入的意义学习的评估指标体系、所涉及的知识类型以及与之比较的意义学习方法都较为单一, 且内部机制的解释理论也存在争议, 在以上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存在着自我积极偏差。已有研究表明,采用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反射性自我评价可以减少自我积极偏差,这种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的后期,而评价早期是否就受到视角采择的调节尚不清楚。为了探讨视角采择在自我评价早期对积极偏差的调节作用,采集并分析了被试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分别对积极、消极特质形容词进行自我描述判断时的脑电时域、频域数据。结果发现,在第三人称视角下,加工消极词比积极词在额叶区域诱发了更大的P2 (120-200ms)波幅,在左侧内侧前额叶有更显著的激活;在Theta (3-6Hz)、以及Gamma (30-45Hz)节律上有显著高的能量增加,而Alpha (8-13Hz)节律则有显著高的能量降低。说明在自我评价的早期,人们更容易注意到以第三人称为视角的自我相关消极信息,即通过他人视角采择对自我积极偏差的调节在自我评价的早期阶段就已经发生了。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比较了以第三性征划分的男子气高的样组和女子气高的样组、以第一性征划的男性样组和女性样组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上的差异情况,结果说明采用极好反映出社会文化效应的第三性征的做法是检验测验是否含性别偏向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认为个性因素对创造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认为创造力是整个个性的特征和表现。卡特尔曾用16 PF 测量离创造力的人的个性,发现在这些人身上有明显的个性特在存在,马斯洛也认为创造力是自我实现最完美、个性最健康的表现。鉴于此,我们用已通过鉴定的CA—NPI(中国少年非智力个性心理特征问卷)对创造力较好的少年被试进行了测试,以进一步证实该问卷的有效性,同时也将创造力较好的少年与常态及超常少年作一比较,看一看三者在非智力个性特征上的差异情况。一、被试情况  相似文献   
9.
性别差异一直是人们极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之一,研究之多、范围之广和文献之多在心理学中是名列前茅的,从轶事观察、理论探讨到设计良好的实验研究、标准化的测验都包括在内;既有小规模的研究,也有全国性的和跨文化的研究;既有以探寻性别差异为主要目的的性差研究,也有附带进行性差比较的其它众多研究。但是,综观西方的性差研究,可以看出:虽然到目前为止,关于性差的研究可谓是浩如烟海,但它似乎是进入了“高原期”,在研究上再也没有出现大的突破。本文试图对现今之西方性差研究的特点加以总结,并指出其在方法论上存在的两大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橡胶手错觉是一种能将非自我的肢体感知为自我的肢体的反应。继发现橡胶手错觉现象后,研究者通过操纵自变量以及观测不同的因变量,得到了大量新的研究结果。橡胶手错觉的出现与强度受到时间、空间和手姿势的影响。橡胶手错觉的产生机制为单纯的多感觉整合或多感觉整合与身体表征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研究侧重于被试取样、研究策略以及医学领域中瘫痪患者的认知神经康复和截肢病人的假肢控制方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