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这个时代,审美经验和普通经验发生了分裂.杜威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时代一些关键问题的分析为我们考察这种分裂提供了有意义的视角.首先,私有制所造成的两重片面性,使得艺术分裂为资本和直接被占有的东西.其次,手段和目的彻底分裂的雇佣劳动.招致了艺术和劳动的分裂.这些问题的解决在于一种彻底的社会改造,惟其如此,才有可能恢复审美经验和正常生活进程之间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2.
张艳芬 《美与时代》2003,(11):80-82
20世纪90年代,“个人化写作”或“私人写作”作为新异之物在女性文学中出现。女性作家以鲜明的性别意识,大胆地袒露原本属于禁忌的自我体验而引人瞩目。但她们对于女性隐秘经验和内心感受的书写,刻意剥离了附加在性爱身上的社会、文化乃至道德的内涵和意义,使女性文学陷入了狭窄的天地。  相似文献   
3.
孙斌  张艳芬 《现代哲学》2003,(1):124-128,134
本文试图从“对象”和“看”这两个概念出发来讨论维特根斯坦语言观的一个转变,在此讨论中,维特根斯坦有关“对象”和“看”的论述被置于其前后期思想的大背景中来加以考察。文章首先考察了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在“对象”这个概念上所面临的困难与错误,这种困难与错误构成了对其前期图像论语言观的挑战。接着,文章考察了维特根斯坦对图画所做的分析,认为图画的要点不在于它所指称的对象,而在于它如何被看,而如何被看实际上是“看”这个词的如何被使用。在此考察中,其后期游戏论的语言观得到了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