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事业成就成为当今评价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人生价值标准的转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事业成就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秀玲  董波  姜云鹏  张明 《心理学报》2012,44(12):1563-1570
采用连续闪烁范式(Continuous Flash Suppression,CFS)考察了无意识状态下完型能否发生.研究通过2(线条完整性)×2(意义破坏)×2(熟悉性)的被试内实验设计考察了8种条件下图片的突破抑制时间(Suppression Time,ST).结果发现:线条完整和意义未破坏的图片能更快地克服噪音图片的抑制进入意识;熟悉性不影响突破抑制时间.重要的是,不完整的图片也可以出现意义破坏效应.这表明即使在被抑制的状态下,不完整图形的信息也能够传达至与完型相关的高级视觉区域形成客体表征.研究为无意识捆绑假说(The Unconscious Binding Hypothesis)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突破连续闪烁抑制范式(b-CFS), 考察了经过情绪学习的刺激在无意识中是否存在加工优势。实验1使用不同朝向的光栅刺激, 结果发现情绪学习条件比对照条件的刺激在CFS中突破抑制时间更短。实验2考察了更复杂的朝向和颜色整合的光栅刺激, 发现情绪优势效应具有特异性, 仅局限于情绪学习的整合刺激。研究表明经过情绪学习后的刺激在无意识加工中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4.
Hiskey-Nebraska 学习能力测验(H-NTLA)由美国M.S.Hiskey 教授在1941年为聋哑儿童设计。适用下3—16岁儿童。1957年又发表了正常听力儿童的常模。该测验用手势语(聋哑儿童)或少量指导语(正常听力儿童)从十二个分测验评价儿童学习商(聋哑)或智商(正常听力儿童)。十二  相似文献   
5.
从困境到超越:顿悟的脑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13~1920年间,德国心理学家苛勒进行了有关顿悟的经典实验。苛勒发现挑战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表明问题解决行为可以以一种突发的形式产生,并在一瞬间获得对于问题情境的全新的思考和把握。但是直到最近心理学家才开始逐渐认识顿悟的大脑机制。该文介绍了近期围绕顿悟过程开展的脑成像研究,介绍了有关的研究方法,并讨论了参与顿悟过程的各个关键脑区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地面参照框架是空间知觉的重要基础, 连续表面整合加工(SSIP)假说首次对其形成过程做出了推测, 将这一科学问题的研究向纵深推进, 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SSIP假说的核心观点及其相关证据包括地面的表征原理、整合条件和表征结果三个方面, 得到了大量研究的支持。未来研究需结合基于过程检验的技术手段, 直接探查地面参照框架的形成机制, 关注高级认知过程的作用, 并可考虑其在国防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把精神激励与利益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重视精神激励,批判一手软一手硬的倾向,另一方面重视利益激励,并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利益激励机制的理论。 一、明确奋斗目标,引导群众为自身利益而奋斗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8.
错觉轮廓反映知觉的主动建构过程, 考察其是否存在适应效应有助于理解视觉系统反馈调节的特性。我们采用Kanizsa这种典型的错觉轮廓来研究其适应过程, 结果发现:Kanizsa错觉轮廓具有适应效应, 并且这种适应主要是由主观形成的整体轮廓造成的, 而不是由Pac-Man上的线条引起的。表明依赖于高级视觉皮层反馈调节的主观建构过程和自下而上的神经元信息一样, 会随呈现时间的增加, 神经活动减弱, 体现为适应效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