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右王门聂双江、罗念庵的归寂、主静说,主张在未发上用功,先用收摄保聚功夫,使心体在未与外物发生感应前即潜在地具有廓然大公的性质。这样的功夫路径,必导致承认未发为一独立阶段,未发可脱离已发而独存。这不仅与宋明儒者作为基本出发点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之说相矛盾,亦与王阳明“离了已发,未发又从何处求”的教训相左。与聂双江、罗念庵同时及以后的许多学者,虽对其归寂以通感,执体以应用的动机皆首肯,但对其割裂已发未发、动与静、心与物的理论继漏,则痛切指摘,王时槐就是其中的一个。王时槐(1521-1605)字子植,号…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阴阳十二位向背是根据乾坤并建之体的性质及体用一源的原理引申、推论出来的,他用这一原理来批评象数学的机械排比和框定,并用事物的自然自足、自立自全的性质,证明《序卦传》的三种卦序说不能成立,为自己独特的卦序说奠立基础。他要证明的哲学原理是,显现有向背,阳阳无或缺;本体所具有的性质与功能,同时就具于个体之中,个体因此而有了主体性、能动性,和自由地独立活动的品格。  相似文献   
3.
艮斋田愚代表了朝鲜王朝末期儒者抗争外来殖民文化,保存传统文化的努力。他的思想以朱子学为主,兼综畿湖学派,创造了“性师心弟”、“性尊心卑”等学说;他的性理学着重在坚守传统伦理,为民族国家奠立社会基础;发挥东方学术的宗教意味,为士人安身立命寻找理论基石;坚持义利之辨,反对新学的功利主义。晚年特重修持实践,诠释传统礼仪,阐扬宗法文化,为保存传统文化作了最后的抗争。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对于<礼记>的诠解,吸收朱熹性情体用不二之说,特别重视礼乐制作之原在天道,礼乐与天地合德,礼乐出自人性之仁诸方面,不以礼乐为消极地约束人的行为的外在工具.他对荀子的性恶说、<乐记>的"礼自外作"所作的批评,都以对礼乐的这一根本观点为基础.<礼记>诠释是王夫之的整个经学思想的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5.
吕坤身处晚明各种社会矛盾加剧之时,对导致政府财政危机的各种弊害如对地方之增派、矿监税使四出搜刮民财等提出批评,由对当世弊政的抉发及于对君之职分、治民之术等问题的思考.在修身方面,吕坤以求仁为中心,对天地、圣贤、世运、性命等与修身有关的问题都有深入阐发.学问特点在博学与体认结合,下学与上达结合,积累与心悟结合,乐学与忧勤结合,强调高远境界与实地功夫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正> 王龙溪是明代思想史中一个重要人物。他是阳明之学向“径任良知,不管是非好丑,只管行去”的猖狂自恣一路发展的转折点。如果说,明末启蒙运动的洪波大浪有其思想史逻辑根据的话,王龙溪思想可以说是这种逻辑发展的重要环节。让我们从“四句教”说起: 四句教:路径分歧之始王阳明有有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  相似文献   
7.
<正> 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良知即知是知非的本体,工夫全在为善去恶,故弟子多在后天诚意上着力,遗却复归先天心体工夫。聂豹“归寂”之学,即所以纠正此种路向。  相似文献   
8.
宋明理学以阐明宇宙的根本法则、人性或人的本质、人可以采取的修养途径、人伦与政治的核心价值为其主要内容。宋明理学的基本特征包括天地人统一的观照境界、知行合一与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三教融合的文化氛围。宋明理学的思想精华则包括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做论证、高扬士人的责任意识、突出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重视人伦关系与乡规民约、强调士人的道德操守、重视穷理尽性至命的精神修养。  相似文献   
9.
明代礼类著作较易、诗、书类著作为少,其中关于《仪礼》的著作尤少。三礼之属,《四库》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记分述,重点在前三类。本文就前三类中较为重要者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贺麟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翻译家、黑格尔研究专家,也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渊源主要是康德、黑格尔、新黑格尔主义及中国的陆王心学,这一点许多论著都已指出。但他与康德、黑格尔的中间环节费希特、谢林思想的关系,却鲜有人论及。实际上,他的思想,特别是他的自由观、生机观、直觉观与费希特、谢林的承继关系至为明显。他在四十年代前期发表的《费希特哲学简述》、《谢林哲学简述》,是当时介绍这两位德国哲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