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试论《周易》的“人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周易》的“人谋”张增田《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河中最为博大精深、神秘古奥的典籍之一,最初是以占筮底本面世的。 ̄①但是,如果它仅仅是一本占筮之书,那是很难影响传统文化达几千年之久的。那么,《周易》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的价值究竟何在?笔直...  相似文献   
2.
范蠡的经营理念及其现代教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战国初著名的的军政谋略家和农经实业家。本为楚国人,后弃楚入越,辅佐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勾践灭吴,霸业初成,他又辞越北上,先后迁齐国、居定陶,从事生产和经商活动,换姓名为鸱夷子皮和朱公,因聚财有方,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其谋略之书,名日《计然》,范蠡曾为之叹日:“《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可见,他的经营富家思想是其治国用兵思想的延伸。对于后者,学界已给予较多的关注,而本文则意在探究前者的内容及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周易》的刚与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易》的刚与柔张增田《周易》是构筑在阴阳之上的神秘殿堂。“昔者圣人之作《易》也……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系辞》)阴阳和刚柔并不是“立卦”和“生爻”的并列关系,而是一对体用关系,即“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系辞》)。从立足之本上看...  相似文献   
4.
"道"何以"生法"--关于《黄老帛书》"道生法"命题的追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于《黄老帛书》“道生法”的命题,学界已有的几种观点都是立足于它的功用加以分析和阐释。如果我们进一步对该命题中的基本概念作细致的辨析,可以发现,在帛书中具备“生法”功能的不是“道”,而是包含着周期性法则(四时)和对立性法则(阴阳)的“天道”或天地之道。这一点可从该书以“天道”充当治国活动根本依据的有关设定中得到证明。“道”借助于“天道”来派生“法”,进而也被设定为治国活动的根本依据之一,体现着帛书在转向为治之思的路向上,既要突破老子的局限,又要坚持道家基本立场的矛盾。这一矛盾还表现在其后的黄老学者或著作关于为治理则的不同抉择上。  相似文献   
5.
关于《黄老帛书》刑与德的关系,学界大体有三种观点:一是德彰刑隐说,二是德主刑辅说,三是重德轻刑说。这三种看法均值得商榷。帛书刑德关系是以四时、阴阳为理据的。与四时相关联,刑德分布具有“晦、微”和“明、章(彰)”的特性,相应的,刑德在被施用的过程中也应展现出各自的特性;与阴阳相关联,帛书规定刑德具有不可或缺的整体性。尽管,相应于四时、二者的施用有先后之分,但并不能导出主辅之别。若按阴阳关系的一般原则(包括帛书的阴阳法则在内),属阳的德本应对属阴的刑起着支配、主导的作用,但帛书于刑德关系的论述中未完全遵守这一法则,显示出其理论体系的矛盾性,谓帛书主张德主刑辅有挪移董仲舒之说的嫌疑。而称帛书重德而轻刑,同样也有此倾向。  相似文献   
6.
《黄老帛书》所见的另一种德治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老帛书》以德治国说包裹在《君正篇》“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和“四年而发号令,五年而以刑正”的系统设计中。究其说,“用其德”是利用社会成员的道德(感)及其相互间的积极影响管理国家的一种方略。在对德的理解把握、德治的运作机制、可预期的作用方式和效果,以及对德治方略的定位等方面,《黄老帛书》之德治说有着与先秦儒家以德治国说颇为不同的致思方向与价值取向。前者注重被统治者道德行为的互动性,表现为对道德的客观规范的服从;而后者则执著于统治者道德品性的示范性,表现为对道德的主观人格的崇拜。  相似文献   
7.
孔子仁与礼的管理学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仁与礼是孔子为重构有序而合理的社会管理体系而确定的两种管理控制手段和两个阶段性目标。就前者而言,仁着眼于内在精神价值的提升对管理人加以激励;礼则强调外部组织原则对管理人的规范制约作用;就后者而论,“天下有道”这一总目标的实现,必须经过仁治和礼治两个重要阶段。尽管仁与礼是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范畴,但被孔子纳入精心构筑的思想体系后,二者便相互制约、转化,并在特定的条件下相等一,从而构成内外互动、辅成统一的管理控制机制,共同对管理人在多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8.
关于《黄老帛书》的成书年代,学界有五种意见。分别是“战国早中期之际说”、“战国说”、“战国末年说”、“秦汉之际说”和“汉初说”。比较各家考证过程,尽管结论不同,但在前提性的假设、目标追求和基本方法上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前提性假设的相同。表现为考证者都设定:帛书代表着黄老学派的起点;目标追求上的共同性,在于考稽者都试图将帛书的成书时间框限在某个相对狭窄的时段内;在考证的方法上,各家都运用了比勘法和推测法。笔者认为,考证帛书的成书时间,必须打破上述三个方面的执著。帛书可能是自战国早中期之际到秦汉间,经过多人整理充实而形成的。本文于此谨就其成书于秦汉间的可能作两点补充论证。第一,帛书中对复国封国现象的肯定可能反映着秦汉间列国关系;第二,帛书中的黄帝形象在政治方面不排除影射秦汉问某些或某个历史人物的可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