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以往对中国古代亲子观的讨论中,人们多讲儒家。实际上,墨、道、法等诸家都各有自己独特的亲子观。中国古代多元并峙的亲子观,可互补相成,潜存着广阔的科学整合与创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在<周易·蒙卦>中,反映了西周初期的有价值的童蒙道德养成教育观.它经后代学者的继承和阐发,逐渐形成了一个童蒙道德养成教育的思想体系.诸如"亨行时中"的价值目标,至诚求道而顺教的为学态度以及包容挚诚、严格得当的师道原则,等等,朴实而辩证,值得我们今天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中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3.
墨子的“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张俊相春秋战国之际墨子提出的“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孙诒让:《墨子间诂·辞过》。下引此书,只注篇名),是他的基本思想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政治伦理文化遗产。墨子对“昌”与“亡”的理解,本于他对人的深刻认识。他从劳动人...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提出了一个“极理以尽情性之宜”的理欲观。他主张通过彻底贯彻三纲五常和法制以致情欲于“中和”之境 ,实现理与欲的统一 ,并从主宰之天、自然之天和合为一的“真”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本体方面的论证。董仲舒的理欲观既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又存在着严重的理论错误和缺陷。  相似文献   
5.
尊师、重道与兴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哲人对此卓有洞见,值得我们加以借鉴。一、尊师即重道。《礼记·学记》载:“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郑玄注曰:“尊师,重道焉”(《礼记正义》),认为尊师的实质是重道,此论得之。首先,尊师就是尊师所具之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黄宗羲《续师说》)师与非师之别就在于有道无道之分,师与道是合一的。师的价值就在于有道,也是其受尊重的根本原因。无道之人即使有“师”之名,也…  相似文献   
6.
张俊相 《道德与文明》2001,(2):42-46,50
荀子全面地批判和继承了先秦思想家的理欲观,建立了以其宇宙观、人性论为基础的"进则近尽,退则节求","以道制欲"的,充满了辩证意识的理欲观.荀子的理欲观是先秦理欲观发展的顶峰,其中诸多有价值的东西于今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伟大的中国文明的复兴”,“不但将创造出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而且将创造出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遗产而又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以《决议》的形式,再一次表明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实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方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